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3166)
期刊文章(965)
学位论文(46)
会议论文(35)
图书(26)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4155)
地方文献 (36)
地方风物 (21)
红色文化 (13)
宗教集要 (4)
才乡教育 (4)
文化溯源 (3)
非遗保护 (2)
按年份分组
2014(644)
2013(232)
2012(214)
2011(339)
2010(1026)
2009(488)
2008(361)
2007(186)
2002(17)
1991(15)
按来源分组
铜川日报(881)
陕西日报(159)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3)
福建学刊(2)
资料信息(2)
当代陕西(2)
标准与质量(1)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
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
读书(1)
慎中的散文成就
作者:郑丽霞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慎中  散文成就  欧阳修  曾巩 
描述:作为明代著名文学家,慎中在散文创作上独树一帜,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记叙性散文师法欧阳修,纡曲委婉、演迤详瞻;议论性散文学习曾巩,立意高深、奥而不晦.开创了追求情感真挚,平易自然的文风.
试论“介甫以工”
作者:甄琦 高庆华  来源:井冈山学院学报:综合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艺术特点  情感表达  意境创造 
描述:王安石是北宋诗坛成就最高的诗人之一。后人对其评述颇多,其中以陈师道的“介甫以工”影响颇大。本文就试图从王安石诗歌尤其是晚期诗歌的艺术特点、感情模式、意境创造等方面作一些探讨。
姓中国第一大姓
作者:长弓  来源:当代人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姓氏  王安石  周平王  鲜卑族  安东都护府  文学家  百家姓  分析显示  洛阳  东晋 
描述:姓是世界三大姓氏之一,也是中国最古老的一个姓氏,在<百家姓>中排第8位.除中国外,在朝鲜也有许多姓的人. 据一项统计分析显示:姓是我国第一大姓,有9288.1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25%.
烈教授病案选读
作者:孙丽平  来源:中医儿科杂志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婴童病案》    中医儿科  个人医案  2009年  专业委员会  科学技术  公开发行 
描述:讨。惜年事已高,长时问笔耕不利,故嘱高徒孙丽平博士代笔。孙丽平副教授系吾第三批高徒,由本科实习、攻读硕士开始即随诊左右至今已17年之久,学有所成。现负责本人学术经验研究工作室的全面工作。鉴于版面要求,每期选病案2篇,便于收集成册,临诊之余翻阅,希望对小儿疾病防治有所裨益。
应麟的学术渊源
作者:张三夕 杨毅  来源:浙江学刊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应麟  应麟  朱熹  朱熹  吕祖谦  吕祖谦  学术渊源  学术渊源 
描述:同时又兼综各家之说。
试论"介甫以工"
作者:甄琦 高庆华  来源: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艺术特点  情感表达  意境创造 
描述:王安石是北宋诗坛成就最高的诗人之一.后人对其评述颇多,其中以陈师道的"介甫以工"影响颇大.本文就试图从王安石诗歌尤其是晚期诗歌的艺术特点、感情模式、意境创造等方面作一些探讨.
烈教授哮咳理论研究
作者:冯晓纯 孙丽平 原晓风 夏淑范  来源: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医名家  哮咳 
描述:治经验,以期与同道探讨。
应麟撰著考
作者:张保见  来源:安康学院学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应麟  应麟  著述  著述  价值  价值 
描述:本文旨在对应麟的撰著加以考述。考定历代志目记载及学界无争议的应麟著述有三十种,其中现存者为十五种,另有明人所辑文集一种;有争议著述三种,均存。应麟现存著述大多具有开创性,其学术对后世学者尤其是
应是“谢堂内”
作者:高良  来源:咬文嚼字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乌衣  乌衣  东晋  东晋  谢安  谢安      朱雀  朱雀  刘禹锡  刘禹锡  由盛而衰  由盛而衰  金陵  金陵  杂文  杂文  佛手  佛手 
描述:2010年7月27日,《杂文报》第8版刊有一篇《下午的茶》,其中云:柚茶苦口婆心,佛手喝来春暖花开,陈年普洱好比走进榭堂内……句中的榭堂内应为谢堂内。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从和州回
一代硕儒应麟
作者:周冠明  来源:宁波通讯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应麟  全祖望  文化始祖  写作态度  文史知识  宁波  撰稿人  博学多才  撰写  进士 
描述:本刊特约撰稿人周冠明同志因患病医治无效,于2003年11月8日去世。周冠明同志一生坎坷,但笔耕不辍。古稀之年后,与《宁波通讯》联系密切。他具有较为广博的文史知识和较好的文字功底,积极、严谨的写作态度。近年来,为本刊撰写了《一身正气的全祖望》、《台湾文化始祖沈光文》、《为复明大业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