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乎情,止乎礼义——苏州派爱情剧略论
-
作者:康保成 来源:艺术百家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州派 明末清初 爱情 地方色彩 交流经验 剧作家 戏曲作品 《牡丹亭》 《西厢记》 剧坛
-
描述:明末清初,在苏州地区,一下子涌现出李玉、朱素臣、朱佐朝等十多个专业剧作家。他们在一起切磋技艺,交流经验,创作出一大批风格相近的戏曲作品,雄踞于当时的剧坛。人们习惯于称他们为“苏州派”。 以浓郁的苏州地方色彩为重要标志的苏州派,成功地以“临川之笔协吴江之律”。
-
记《牡丹亭》里的花神(剧考零札之六)
-
作者:吴晓铃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戏曲研究)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记《牡丹亭》里的花神(剧考零札之六)
-
校园成双热门剧:《牡丹亭》PK《暗恋桃花源》
-
作者:朝园 半夏 王炎 来源:东西南北(大学生)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桃花源 昆曲艺术 在校大学生 白先勇 话剧 杜丽娘 大学校园 观众 文化快餐
-
描述:《牡丹亭》与《暗恋桃花源》,一部是眼下大学校园里最火的昆曲,一部是最火的话剧。按理说昆曲和话剧,都非文化快餐消费时代的热门,而这两部大戏牵动大学生们的玄机究竟何在呢?
-
欲望的舒缓 人性的张扬:《牡丹亭》和《麦克白》两剧主题比
-
作者:刘钱凤 张智义 来源:四川戏剧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麦克白》 《麦克白》 《罗密欧与朱丽叶》 《罗密欧与朱丽叶》 欲望 欲望 张扬 张扬 人性 人性 80年代 80年代 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
-
描述:《牡丹亭》是我国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剧目,至今仍是我国戏曲院团的保留剧目。国内的比较文学学者一般都倾向将其同莎士比亚的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进行比较研究,譬如陈瘦竹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对此就已展
-
李开先及其同仁的戏剧理论——嘉靖隆庆五十年的剧论走向
-
作者:谢柏良 来源:齐鲁学刊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剧理论 五十年 潘之恒 王骥德 南戏研究 表演理论 汤显祖 中国戏剧 戏剧语言 黄金时代
-
描述:成为一个体系,尽管这个体系带有浓厚的实用化和经验性的趋向。那么晚明清初,作为戏剧理论的黄金时代,其鸣响的先声何在,矗立的基础何在?
-
诗人的剧,剧作家的诗:郭启宏剧作印象
-
作者:周传家 来源:中国戏剧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选材 司马迁 剧作家 王安石 唯物史观 脊梁 英雄史观 民间艺术家 中国历史 报任安书
-
描述:并不一定是位高职显者,而常常存在于各个阶层和平民百姓之中。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写道:“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郭启宏的剧作体现出了这种唯物史观,他笔下的“脊梁”不仅有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政治家王安石,还有名不见经传的民间艺术家成兆才、白玉霜等。《司马迁》是郭启宏的成名之作,或者象他自己所说,是他“获得真正艺术生命的起点”。伟大的历
-
惶恐的探索——改编莎剧《无事生非》为黄梅戏的断想
-
作者:金芝 来源:黄梅戏艺术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莎剧 黄梅戏 中国戏曲 莎士比亚戏剧 剧本 戏曲结构 中国观 语言 汤显祖 环境的矛盾
-
描述:最佳结合之点。
-
吴炳《粲花斋五种》剧人物试析
-
作者:车泫定 来源:中国典籍与文化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理想人格 主体与客体 绿牡丹 爱情 吴炳剧作 汤显祖 主体和客体 生员 敌手 中土人
-
描述:吴炳《粲花斋五种》剧人物试析
-
王骥德及其影响下的晚明剧论
-
作者:谢柏梁 来源: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骥德 戏剧形态 晚明 汤显祖 戏剧创作 戏剧本体论 潘之恒 冯梦龙 戏曲 传播论
-
描述:当与松
-
又是一曲《风流梦》——关于《牡丹亭》及其华剧改编
-
作者:赵俊玠 来源:当代戏剧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汤显祖 杜丽娘 改编本 莎士比亚 浪漫主义 柳梦梅 文艺思潮 王学左派 现代观众
-
描述: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在东半球与西半球,差不多同时升起两颗戏剧明星,那就是英国的莎士比亚同中国的汤显祖.莎士比亚的剧本,据说至今仍忠实完整地照原本上演,而汤显祖的剧本,能忠实完整地演出的根本没有,就是改编本,也极少演出.这实在是一件今人遗憾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