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45)
报纸(11)
图书(1)
学位论文(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49)
地方文献 (6)
非遗保护 (2)
地方风物 (1)
按年份分组
2014(8)
2010(4)
2007(4)
2006(5)
2005(3)
2003(1)
1999(4)
1994(1)
1993(1)
1992(2)
按来源分组
江西教育科研(2)
古汉语研究(1)
半导体技术(1)
文汇报(1)
小学语文教学(1)
中国韵文学刊(1)
语文建设(1)
方言(1)
电子与电脑(1)
散文百家(1)
江西广昌“孟戏”声腔曲牌中的“海盐腔”遗研究
作者:高赟  来源:黄河之声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孟戏  声腔  音乐特点   
描述:遗响。因此,本文主要对赤溪曾家、大路背刘家"孟戏"声腔曲牌中的海盐腔遗作进一步的研究。
从戏剧范式看中西艺术审美精神的差异:以青春版《牡丹亭》和
作者:安博 石蒙蒙  来源:戏剧文学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戏曲  中国戏曲  西方戏剧  西方戏剧  《牡丹亭》  《牡丹亭》  《猫》  《猫》  艺术审美精神比较  艺术审美精神比较 
描述:式比较的切入点,对这种艺术类型进行认真细致的考量和比照,从而分析出中西艺术潜在的差异,对于更好的理解中国传统艺术精神提供更多的理论佐证。本文以中西戏剧艺术的具体文本为参照,从实际的戏剧作品青春版《牡丹亭》和音乐剧《猫》入手,对显在的艺术内容和形式进行尝试性分析,进而得出些中西艺术内在的深层次差异,从而使我们深化对中西艺术理念的理解,作为窥见以人为审美主体的中西文化创作者在审美精神上的差异。
《审鉴古录》和《缀白裘》中《牡丹亭》演出形态的差异
作者:刘庆  来源:戏剧艺术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鉴古录  鉴古录  缀白裘  缀白裘  舞台流变  舞台流变 
描述:演出流动变化的复杂性以及戏班和演员从剧场效果出发经营剧目所作的努力。
悠悠飘韩国——苏州昆剧院青春版《牡丹亭》剧组赴韩演出掠影
作者:尹建民  来源:剧影月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韩国  世界文化  苏州  演出  昆曲艺术  牡丹亭  文化交流  古文化  中国  观众 
描述:的是来自昆曲发源地的江苏省苏州昆剧院,携带的剧目又是昆曲经典名著《牡丹亭》。
《审鉴古录》和《缀自裘》中《牡丹亭》演出形态的差异
作者:刘庆  来源:戏剧艺术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鉴古录  缀白裘  舞台流变 
描述:演出流动变化的复杂性以及戏班和演员从剧场效果出发经营剧目所作的努力。
迎来多元化创作的时代:访中国音协理事、北京市协副主席、首
作者:邓圯  来源:中国市场经济报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音乐  创作  艺术理论 
描述:迎来多元化创作的时代:访中国音协理事、北京市协副主席、首
获奖归来访园丁——访西安院管弦系讲师、弦乐教研室付主任王
作者:乃泯  来源: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相  大提琴演奏  弦乐  比赛  园丁  西安  讲师  大提琴教学  主任  教研室 
描述:三名获奖者,他们先后都从师于王相乾老师,有的长达八年、十年之久,他们的成绩是如何取得的呢?正当全国第一个教师节之际,我访问了管弦系讲师、弦乐教研室付主任、这次西安院参加大提琴比赛的领队兼评委王相乾
应是游子拳拳意 并非浪子靡靡——读刘半农的《教我如何不想
作者:吴奔星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江苏江阴  北京大学  双簧  刘半农  祖国  笔名  战役  钱玄同  海外游子  北平 
描述:同串演了一出双簧:钱玄同化名复古派文人“王敬轩”,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向提倡新文学的人大兴问罪之师。刘半农代表《新青年》编辑部,对“王敬轩”的来信,一一驳斥。这出“引蛇出洞”的双簧戏,传为新文学史上的佳话。但刘半农因为没有留过学,
太极图何以应是S形走向?——关于易图的“—形—意”
作者:罗翊重  来源: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太极图  易学  二进制  卦序符号  “S”形图象 
描述:卦方位图才得以流行于世。但朱熹对这些易图结构的内在涵义,还并没有真正理解,他承认“眼前见得了了如此,
中国古代已知听觉有频率下限--谈《老子》一书中所说“大
作者:吕作昕  来源:物理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大音希声”  频率下限  《老子》  次声  吴澄  听觉器官  大弦  中国古代  《道德真经注》  音调高低 
描述:微,听之不闻名曰希”,“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值得注意的就在“听之不闻名曰希”和“大音希声”这两句话. 古代“声”和“”二字有别.“声”是泛指能让听觉器官感受到的物理现象,而“”字则是指音调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