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85)
报纸(40)
图书(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08)
地方文献 (11)
地方风物 (5)
非遗保护 (2)
按年份分组
2013(8)
2012(18)
2010(12)
2006(1)
2004(3)
1995(4)
1989(1)
1988(3)
1985(3)
1984(1)
按来源分组
语文世界(初中版)(1)
江淮(1)
青少年日记(1)
优秀作文选评(初中版)(1)
中学语文(1)
读书杂志(1)
安徽文学(1)
植物检疫(1)
杭州日报(1)
印刷技术(1)
由一个“绿”字想到的
作者:袁开国  来源:学周刊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唐人  王国维  人间词话  钱钟书  刘熙载  春风  用字  诗歌  宋代 
描述:"春风又绿江南岸"是宋代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名句,因"绿"字用字新巧,"乃神光所聚"(刘熙载《艺概》),故使此诗"境界全出"(王国维《人间词话》)。据洪迈《容斋随笔(卷八)》记载,吴中人士藏有此诗
春风又绿江南岸
作者:张梦 张九玉  来源:青少年书法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春风  保守派  宋神宗  泊船  宰相  钟山  江宁  北宋中期  统治 
描述:春风又绿江南岸
春风又"绿"江南岸
作者:暂无 来源:天天爱学习(三年级)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江南  北宋诗人  王安石  镇江市  江苏省  汴京 
描述:有一年春天,北宋诗人王安石由汴京(北宋时的都城,今河南开封)出发,要去南京看望自己的家人。这天晚上,他坐着船路过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到了瓜洲时,船靠码头,不再走了。他站在船头,
绿城美杏
作者:暂无 来源:红豆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坚持原则  优秀共产党员  杏树  绕花  劳动监察  描写  绿  春风  花朵 
描述:"一波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这是王安石在《北坡杏花》中的诗句,描写清水绕杏树,岸上花朵,水中花影,美丽多姿。如今,优秀共产党员陈美杏就像一棵不畏严寒酷暑、根植大地的杏树,被人们所传颂。她敢于碰硬、坚持原则、大义凛然执法在劳动监察第一线。她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
资溪引资建绿
作者:卢而康 杨伟文  来源:国土绿化杂志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资溪  经济林开发  特种  资溪县马头山  新城区  岸工程  小区绿地  城镇开发  江西省  形式开发 
描述:资溪引资建绿
漫谈《绿》的艺术手法
作者:曹增渝  来源:齐鲁学刊 年份:197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朱自清  梅雨  散文  秦淮河  生命力  色彩  王安石  荷塘月色  艺术手法  文章 
描述:么容易的。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这样爱读朱自清的《绿》这篇精致玲珑的散文。朱自清(一八九八——一九四八),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和散文作家。他的散文名篇
王安石为什么选用“绿”字?——“春风又绿江南岸”新解
作者:张嘉谚  来源: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情气  情象  语境  语感 
描述:本文从诗的本体——“情气”着眼,解读著名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对这一诗学细胞中所包涵的“情、象、意”等诗的基本要素,作了深入的“细读”;同时,本文还从诗学的审美心理和创造心理、从语言学
林木深处觅绿
作者:章开沅 王宝洲 刘涛  来源:中国绿色画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绿化面积  武汉市  林木  园林  师傅  水印  石碑  牡丹亭  梅园  河南 
描述:河南鄢陵,而鄢陵姚氏乃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园林世家,据说祖上曾到洛阳为武则天伺弄
且说“春风又绿江南岸”
作者:孙成玺  来源:教师之友(小学版)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春风  江南  宋神宗  瓜州  江苏南京  江苏镇江  靠码头  坚决反对  大地主 
描述:头上,触景生情,更加怀念起金陵钟山的亲人来了。于是,他就写了一首题名《泊船瓜州》的诗:“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写完后,王安石觉得“春风又到江南岸”的“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风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诗意;而且风是流动的,从哪儿“到”呢?想了一会,就提
呕心作诗 为了一个“绿”字
作者:暂无 来源:新闻爱好者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呕心  作诗  李贺  《汉书》  “过”  北宋政治  唐代诗人  南京市  江南 
描述:李贺恒从小奚奴①,骑距(马虚)(Xu)②,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zhe)③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④!”《李长吉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