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571)
报纸
(108)
学位论文
(40)
图书
(23)
会议论文
(18)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698)
地方文献
(37)
才乡教育
(18)
文化溯源
(2)
非遗保护
(2)
地方风物
(1)
宗教集要
(1)
红色文化
(1)
按年份分组
2014
(63)
2013
(34)
2011
(52)
2009
(47)
2008
(39)
2006
(35)
2005
(25)
2002
(10)
2000
(16)
1992
(9)
按来源分组
其它
(56)
江西社会科学
(6)
文艺研究
(5)
开封大学学报
(2)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
安徽文学(下半月)
(1)
湘潮
(1)
唐都学刊
(1)
新西部(下旬.理论版)
(1)
相关搜索词
典丽圆融
原则
医生
研究
吴与弼
包恢
出版社
功夫论
唯心主义体系
理学
《孟子》
陆九渊
中国古代诠释学
儒学理想复归
孟子
化情归性
天理
理本论
“道问学”
效果历史
六经注我
“格物”
唯心主义
为学次第
关学
南华真经新传
三家诗
性格特征
三教一致
首页
>
根据【检索词:理学诠释学】搜索到相关结果
571
条
陆九渊心学
诠释
学
思想辨析:从“六经注我”与“我注六经”谈起
作者:
彭启福
来源: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诠释
学
心学
六经注我
描述:
九渊心学
诠释
学
的德性优先主义立场。
心学、
理学
、史学兼综之《诗》本义探寻-王应麟《诗经》
学
试析
作者:
胡瀚平
阎耀棕
来源:
国立彰化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诗经》
王应麟
三家诗
〈毛诗〉
描述:
一师」,是其先以呂
学
下达功夫为基础,进而持朱学格物以辨证,而终达於陸
学
之致一,显然据「下学而上达」为本而订定其为
学
之序,此为
学
之序亦忠实地反映於其《诗经》学上。谨案王应麟《诗经》
学
专着现存者有《诗
假如史密斯遇见过李安平
作者:
姬薇
来源:
当代劳模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史密斯
史密斯
李安
李安
当代中国
当代中国
传教士
传教士
性格特征
性格特征
韧性
韧性
中国人性格
中国人性格
长期观察
长期观察
美国人
美国人
诠释
诠释
描述:
偏见。
论理学人性论的两个方向:以朱子和象山为中心:[朱熹、陆九渊]
作者:
彭永捷
来源:
东方论坛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理学
人性论
描述:
论理学人性论的两个方向:以朱子和象山为中心:[朱熹、陆九渊]
心学与
理学
作者:
荒木见悟
李凤全
来源: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心学
朱子
学
陈白沙
“
理学
”
无善无恶说
三教一致
《大正藏》
王阳明
陆象山
阳明学
描述:
心学与
理学
理学
与中国佛教
作者:
童辰
来源: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佛教
《朱子语类》
陆九渊
理学家
朱熹
华严宗
佛学
周敦颐
唯心主义
思辨方式
描述:
理学
与中国佛教童辰宋明时期兴起并盛极一时的
理学
,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独具特色和风格的哲学思维形态,从它诞生之日起,就被封建统治者作为新兴的儒学而奉为官方哲学,时间长达数百年,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我国古代
理学
与经学
作者:
李禹阶
来源:
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理学家
《易》
今文经学
《孟子》
《周礼》
《春秋》
朱熹
《中庸》
《大学》
理学
思想
描述:
理学
与经学李禹阶
理学
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别具风格、特点的哲学思维形态。它的出现,标志着汉以来以经学为形式的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本文就
理学
与经学的关系谈一点自己的认识,以就教于方家。一、
理学
的经学形式
“儒学经典
诠释
传统”与“我们”
作者:
陈立胜
来源: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经典
诠释
儒学
前理解
意义空间
王阳明
生存论
西方
诠释
学
考察工作
经典文本
陆九渊
描述:
三项。“我们”把“儒学经典的
诠释
者”是如何
诠释
“儒学经典”的作为“专题”的研究对象,进行所谓“第二序”的考察工作,并以期建立某种儒家
诠释
学
之类的东西。然而,任何一种“专题的”
诠释
与研究皆是
明代「本色论」的
诠释
问题及其反思
作者:
萧名蜏
来源:
问学集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本色
当行
本色论
唐顺之
胡应麟
描述:
放在个别文体的范畴中,因此仍有亟待讨论的空间。 本文试就明代「本色论」的各个议题当中,探讨批评家是从何种角度对文学作品做出批评?而这些批评方式之间的关系又为何?对於宋代是否有继承与发展?这些现象在中国文学的发展上又具有什麽意义?并从这些问题的厘析当中,重探「本色论」在文学批评相关问题中的不同内涵与意义。
程钜夫诗学思想及其影响
作者:
陈海银
来源:
巢湖学院学报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程钜夫
程钜夫
诗学思想
诗学思想
理学
理学
描述:
程钜夫生于
理学
极盛之世,论诗自然摆脱不了理学家诗论的藩篱,以理为主。但与宋
理学
高谈性命、流于空疏不同,程钜夫为
理学
注入了务实之风,论诗尚实。而且尚变,师古而不泥于古。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元代前期南北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