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旅游文学的特征
-
作者:蒋益 来源:长沙大学学报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旅游文学 文学作品 王安石 柳宗元 文学观念 大学学报 荔枝 审美体验 文学形式 旅游活动
-
描述:旅游文学最显著的特征有四:一为勾划行踪;二为状物;三为考察比较分析,以求所见者真,所闻者实;四为审美,以作者的审美活动与审美体验感染和引导读者。因此,凡具纪游、状物、探究、审美四特征的文学作品均应
-
贵州旅游的文化氛围与取向
-
作者:黄汉金 来源:贵阳市委党校学报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贵州旅游 旅游资源 文化氛围 文化内涵 文化取向 “真” 人文景观 王安石 喀斯特 旅游业
-
描述: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87%,丘陵占10%,盆地、洼地与河谷坝占3%,碳酸盐岩层遍布全境,岩溶广泛发育,形成复杂的喀斯特地貌奇观。连绵
-
孩子在节日和旅游的饮食卫生
-
作者:吴炳楷 来源:饮食科学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饮食卫生 节日 瓜子 食道烧伤 饮料 喜庆日 量油 吴炳 端午节 长途旅行
-
描述:子,无辜夺去孩子生命。这一切都提醒家长要小心。 城张人们以俭朴为荣,平时素食为主,但逢年过节、生日等喜庆日子,则佳肴满桌,尽情饮食。如此突然增加胃肠负担,吃进大量油腻食物,
-
庐山旅游精品景区
-
作者:暂无 来源:文化月刊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旅游精品 庐山 景区 风景点 王安石 文学家
-
描述:锦绣谷自天桥循左侧石级路前行至仙人洞,为一段长约1.5公里的秀丽山谷,这便是庐山1980年新辟的著名风景点——锦绣谷。相传为晋代东方名僧慧远采撷花卉、草药处。这儿四时花
-
丽水 旅游休闲好去处
-
作者:陶灵燕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丽水市 浙江省 非物质文化遗产 遂昌 温州市 青田石雕 汤显祖 宁德市 金华市 接合部
-
描述:丽水地处浙江省西南浙闽两省接合部,东南与温州市接壤,西南与福建省宁德市、南平市毗邻,北部与金华市交接,东北与台州相连。市域面积1.73万平方公里,是浙江省地域面积最大的一个地级市。
-
宋代汉族迁入岭南及其对南疆的开发
-
作者:刘美崧 来源: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岭外代答》 《宋史》 汉族 《太平寰宇记》 《舆地纪胜》 岭南 《宋会要辑稿》 海南岛 《续资治通鉴长编》 少数民族
-
描述:皆抱孙长息于东南”。而荆襄沅湘一带,是自西北迁往东南的交通要道,也有不少汉族士民在荆湖地区定居,“西北士
-
黄土高原治理开发机制的新突破
-
作者:王文德 薄宝明 来源:中国水土保持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黄土高原治理 治理开发 开发机制 土地治理 新突破 北屯 农民 收回投资 马头山 承包者
-
描述:继户包治理小流域形式的出现,宁武县又开创性地建立了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土地治理开发公司,改变了过去国家花钱开发,农民无偿使用的做法。初步形成了筹集资金多元渠道、新建土地有偿使用、投资回收积累再生
-
北宋神宗时期对熙河地区的开发
-
作者:姚兆余 来源:开发研究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北宋神宗时期 宋政府 弓箭手 黑河地区 开发措施 王安石变法 熙宁 森林资源 茶马贸易 军事防御
-
描述:北宋神宗时期对熙河地区的开发姚兆余一、开发背景公元11世纪初期,在我国西北辽阔的土地上,秦陇以西地区散居着众多的"种族分散,不相统一"①的吐蕃部族。北宋政府为了有效地同。酉夏抗衡,积极推行"联蕃制夏
-
“政府应是土地一级开发的主体”
-
作者:张涛 原国栋 来源:北京房地产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土地开发 稀缺资源 政府 基础工作 经济社会发展 战略地位 城市建设 不可替代 主体 一级
-
描述:土地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可调控的稀缺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土地开发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工作,那么,土地一级开发的主体该由谁来完成?
-
桂林榕、杉湖文化及其开发
-
作者:余福洲 来源:社会科学家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桂林 榕湖 地方文化 文化点 李秉礼 历史文化名城 文人 水榭 开发实施 芙蓉池
-
描述:汇一体,由此湖文化成了自然与人文结合的硕果。在中国文化史上这些文化现象是人们共睹的。 在山水甲天下的桂林,也有自己的湖文化,那就是榕、杉湖文化。最早的榕、杉湖形貌,现存于鹦鹉山的巨型南宋桂州府城石刻图碑中。榕、杉湖东通漓江,而西端折北,连接濠塘直近鹦鹉山,将桂林半城环抱,成为桂林城西南的护卫。这种形势、规模至今仍无大变。唐宋时,榕、杉湖在南门城墙外,属外湖。至明初,桂林城向南扩展,榕、杉湖才成为内湖,那时统称阳圹,东为杉湖,西为莲荡。明人邝露《阳圹记》描述是绕湖“临水人家,粉墙朱榭,相错如绣”,而莲荡则是“风开翠扇”,“杜若芳洲”,“红藻白芝”,景象美而慰人。这样的自然环境,自清乾隆以后,逐渐成为桂林地方文人结庐、辟园、聚游之地,一批桂林地方诗人、词家、画师在这里产生、发展起来,将桂林地方文化发展到了历史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