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264)
期刊文章(182)
学位论文(6)
图书(3)
会议论文(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32)
才乡教育 (61)
非遗保护 (56)
地方文献 (36)
文化溯源 (30)
地方风物 (22)
宗教集要 (12)
红色文化 (8)
按年份分组
2014(105)
2012(39)
2011(46)
2010(37)
2008(30)
2006(18)
2005(21)
2003(5)
1999(6)
1965(1)
按来源分组
临川晚报(90)
江西日报(21)
其它(15)
戏剧文学(3)
上海文化出版社(1)
方言(1)
芒种(1)
黑龙江科技信息(1)
四川戏剧(1)
戏剧之家(1)
科利登的QBIX选件为Sapphire测试平台提供先进的模
作者:暂无 来源:电子与电脑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测试平台  测试能力  科利登系统公司  模拟  测试应用  数字电视  模数转换    视频  XDSL 
描述:科利登系统公司日前宣布:在Sapphire平台上采用四通道宽带集成收发选件(QBIX)能完成种类丰富的多种芯片的测试应用。这些测试包含数字电视,/视频数模/模数转换,XDSL,中频,移动基带
“阿房”的审问题
作者:殷作炎  来源:语文建设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阿房”  《汉语大词典》  《普通话异读词审表》  《史记·秦始皇本纪》  《汉语大字典》  多音多义字  语音演变  阿房宫  王安石  秦宫殿 
描述:“阿房”的审问题殷作炎"阿房宫"里的"阿"和"房"都是多音多义字,它的读音问题多年来困扰着人们,《普通话异读词审表》对此未加审定。"阿房"虽然是古代词,但是今天在知识界比较常用,所以它的审
耆旧遗
作者:王季思 王和生 王鉴清 王沂暖 牛维鼎 刘蘅 傅熊湘  来源:中国韵文学刊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满江红  王沂暖  六州歌头  水调  长江  水龙吟  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壮士  刘衡  英雄 
描述:~~
应是“十章”
作者:方德佺  来源:小学语文教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二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语文园地  人教版  合体字  苏教版 
描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的“日积月累”中,以“读读记记”的要求介绍了一些“合体字”的姓氏,例如“章”就说“立早章”。同样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的《练习6》“学用字词句——别人问你姓什么,有时可以这样回答”中,也有“什么章?立早章”的说法。
microtec购买多台科利登Sapphire D-10测
作者:暂无 来源:半导体技术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测试系统  购买  渗透力  测试实验室  市场  有限公司  混合信号    视频  数字和  多媒体 
描述:科利登系统有限公司宣布:欧洲领先的独立专业测试实验室microtec GmbH,购买了多台Sapphire^TM WD-10测试系统。该测试实验室将使用这些业界领先的测试系统来测试多媒体/视频数字
秋江雁影临川梦 游子归宗费踅旋(续)——汤显祖家族南迁客
作者:于永旗 李剑军  来源:池州师专学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悦  汤静  流离伏匿  抚州  苏州 
描述:所(吴越国),国亡遂留钱塘不归"的汤静;作出蠡测:汤静因吴越王钱弘俶惧怕收留江南旧臣而开罪于赵宋,不得不流寓苏州,在嫉恨殷汤家族的樊知古(若水)成为宋朝江南转运使以后,再辗转"流离伏匿"抚州,时值
切变例说略
作者:范新干  来源:古汉语研究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礼  借字  郑注  《集韵》  经典释文  言语意义  释义  产生原因   
描述:切变例说略
李轨注考
作者:简启贤  来源:云南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广韵    庄子  郭璞  经典释文  集韵  周礼  郭象  世说新语  上古音 
描述: 李轨,《晋书》无传,《经典释文·序录》说他“字弘范,江夏人,东晋祠部郎中,都亭侯。”《世说新语》刘孝标注引《中兴书》说他:“字弘范,江夏人,仕至尚书郎。”他的生卒年不详,吴承仕先生分析为咸康(公元335—343)以后人。(《经籍旧音序录》页42)晋代的江夏郡,治
论王安石诗歌中的“唐
作者:郑陶凌  来源:长春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复归 
描述:论王安石诗歌中的“唐
论王安石诗歌中的“唐
作者:郑陶凌  来源: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复归 
描述:王安石诗歌创作深受唐诗影响,他前期参政时所作的咏政咏史诗和晚年退隐时所作的绝句,都体现了对唐诗的继承和摹仿。尤其是晚年的荆公绝句,在复归唐的努力中达到了他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