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93)
报纸(18)
学位论文(15)
图书(8)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67)
地方文献 (65)
宗教集要 (1)
文化溯源 (1)
按年份分组
2014(19)
2011(17)
2010(14)
2009(14)
2008(13)
2007(10)
2003(7)
1999(8)
1985(2)
1983(2)
按来源分组
文献(12)
宋代文化研究(6)
戏曲研究(4)
古典文学知识(3)
山东文学(2)
党史文汇(1)
舞蹈(1)
运城学院学报(1)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1)
文献通考》及其续编的封建考
作者:冯天瑜  来源:历史档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献通考》  “封建”  《白虎通义》  《太平御览》  社会生活  政治制度  封建制度  《周礼》  《史记》  《汉书》 
描述:”、“死王事子孙封”、“异域降封”、“杂恩泽封”、“杂名号封”、“宦者封”、“逊让”、“诛贬”等专目,陈述“封建”界说及历代各种“封建”状态。而关于封建最为系统、翔实的记述,则见于典章制度的渊薮——《文献
北宋对古代文献注释的变革
作者:崔文印  来源:史学史研究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刘敞  古代文献  解释  周礼  小传  经义  读书志  论语  注释 
描述:守章句注疏之学”的沉闷局面。(引文见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七经小传》共分上、中、下三卷,上卷包括《尚书》和《毛诗》;中卷包括《周礼》、《仪礼》、《礼记》和《春秋公羊传》;下卷则是《论语》。从形式上看,《七经小
先秦文献中的"以数为纪"
作者:赵伯雄  来源:文献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先秦文献  逸周书  数词  孔子  周礼  洪范  分类概括  组合  战国秦汉  名词 
描述:先秦文献中的"以数为纪"
宋代周礼学文献述论
作者:夏微  来源:史学集刊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代  《周礼》  周礼学 
描述:宋代的《周礼》学文献数量明显增加,内容更加丰富,大致可分为传说、分篇、专著、图谱四类;宋代《周礼》学文献在训诂上喜与郑、贾立异,并多以义理解经;宋代《周礼》学文献具有珍贵的经学、史学、文献学价值。
宋代《尚书》学文献述评
作者:王小紅  来源:宋代文化研究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代  朱熹  今古文  禹贡  王安石  文献述评  北宋  著作  南宋  辨疑 
描述:见宋人研究《尚书》的盛况。而据笔者搜罗历代书目著录资料统计,宋代《尚书》学著作有近500种(包括单篇),较
古典诗歌审美的纵向比较
作者:陈定玉  来源: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诗歌审美  《桃花源诗并记》  王安石  陶渊明  “变”  艺术表现  李商隐  《孟子》  创作意图  诗歌创作 
描述:的新东西
中国古典诗歌的民族精神
作者:李达五  来源:吉首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古典诗歌  民族精神  《文心雕龙》  忧患精神  意境  王安石  辛弃疾  《诗大序》  思维模式  《毛诗序》 
描述:类命运,都包含在我们祖先的历史中出现过无数次的痛苦或欢乐的遗物,它们基本循着同一道路,就象灵魂中雕出了很深的河床,原来的四处漫溢、又宽又浅的生活之流水,突然在河床里汇成了巨大的河流”(荣格《心理学与文学》),诗人“通过给原始意象以形式,它就被翻译成当前的语言了,并使我们可能发现通往生命的最深的源泉的道路,那里有艺术的社会意义:它不断教育时代精神,它创造出时代最缺乏的形式”(同上)。
古典文学知识》1996年总目录
作者:暂无 来源:古典文学知识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典文学研究  名作赏析  龚自珍  王安石  刘禹锡  陶渊明  山水诗  中国古典诗词  文学知识  张福勋 
描述:古典文学知识》1996年总目录
关于古典诗词的重音
作者:解保勤  来源: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典诗词  重音  古代散文  特殊句式  重读  形容词活用  王安石  白居易  谓语  动词 
描述: 古典诗词的重音,与古代散文的重音相比较,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换句话说,就是古典诗词一般句式的重音,与古代散文的重音基本相同,古典诗词特殊句式的重音与古代散文的重音却有
古典诗歌欣赏
作者:黄国彬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敕勒歌》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天净沙·秋思》 
描述:有时简直就是诗。其后,人类越文明,思想越抽象,离诗的境界越远。也就是说,文明开始时,人类只懂形象思维;文明结束时,人类的脑袋已像一架机器,把一切具体的东西分解成抽象的概念了。这句名言的后半部是否正确,要待美学家和文学批评家去讨论。《敕勒歌》这首名作却使人觉得“文明”的确“以诗歌始”。据《乐府诗集》引述《乐府广题》的话,《敕勒歌》“本鲜卑语”,其后“易为齐言”。坊间不少诗选说此诗为北齐的斛律金所作;其实此诗是敕勒族民歌,由鲜卑语译成汉语,斛律金充其量是译者,或者是记载中最先吟唱此诗的人。因此,《敕勒歌》虽然未必是文明草创期的作品,做《诗经》的玄孙还嫌年轻,但由于它是敕勒族的民歌,诞生时敕勒人大概仍不十分文明,因此我们勉强把它视为该族文明茫昧期的作品也无不可。无论如何,此诗的作者肯定没有研究过四声八病、矛盾语、反讽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