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荆公晚年耽于佛屠辨:[王安石]
作者:许怀林 吴小红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作家  中国  传记  佛教 
描述:荆公晚年耽于佛屠辨:[王安石]
《牡丹亭》和明代狂禅风潮
作者:王树海  来源:齐鲁学刊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狂禅  禅宗思想  牡丹亭  宗教  浮屠  汤显祖  佛禅  信仰  艺术态度  自性 
描述:术造诣以及作者创作该剧的哲学依循、各种思潮、流派的影响等,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不少论者虽也看到佛禅对于汤氏其他剧作的影响,但佛禅对《牡丹亭》的浸润,尤其是明中叶掀起的那场“狂禅”风潮,对于这部名作的根本影响,还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尽管明代论者亦或偶有提示,如吴山三妇评本《牡丹亭》卷首所言“若其所谓因缘生死之故,则从乎浮屠也”。后世以至当今学者多未就此深入开掘立论。虽也有人看到那。不可忽视的影响”,后来又发现“禅宗思想家的影响不一定只限消极方面”(徐朔方《论汤显祖及其他》),惜也仍未从详细论。笔者试图从汤显袒的代表作《牡丹亭》入手,考察佛禅、狂禅风潮对于作者艺术态度、艺术感
仙踪渺黄鹤,人事忆白莲:记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闵智亭大师
作者:张兴发  来源:中国宗教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道教协会  闵智亭大师  玉溪道人  爱国爱教  信仰  道教文化研究  生活作风  处世原则 
描述:2004年1月3日,全国政协常委、著名爱国宗教界人士、中国道教协会第六届会长闵智亭道长因病医治无效,溘然登真。闵道长生前十分关心《中国宗教》,多次为我们撰文审稿,他还保留了从创刊号到他生前看到的最后一期《中国宗教》。为了表达我们的哀思和怀念,我们特地选刊了这篇文章。
追求主体精神的自由体现-论汤显祖的创作观
作者:王长安  来源:剧艺百家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不同民族  信仰  “情”  作家主体  创作主体  创作观念  杜丽娘  自我意识  艺术创作 
描述:当我准备重新思考汤显祖的创作观的时候,这些关于美的著名论断便纷纷涌入了我的脑海。细想起来,这些论断尽管是出自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名人之口,但它们的共同之处却是显而易见的。这就是他们都在美的
医家名言录
作者:刘向东  来源:中医药学刊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医家  名言  程国彭  学医  徐春甫  江西省  必然  县医院  信仰  医学 
描述: 医岂易言乎哉,苟医者胸无洞见,拘定旧规,不知变通,经治必然功少。是以医贵乎精,学贵乎搏,识贵乎卓,心贵乎虚,业贵乎专,言贵乎显,法贵乎活,方贵乎纯,治贵乎巧,效贵乎捷。知乎此,则医之能事毕矣。
味浓·情浓
作者:暂无 来源:文史月刊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秋节  主要活动  相关习俗  传统节日  史籍记载  农历  古代  信仰  周礼  秋季 
描述:动都是围
澳门佛教一瞥
作者:华方田  来源:世界宗教文化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澳门佛教  临济宗  竹林寺  曹洞宗  澳门宗教  禅院  净土宗  大雄宝殿  禅宗  近代澳门 
描述:澳门佛教的主要宗派是禅宗和净土宗,禅宗中又分为临济宗和曹洞宗两家。在中国佛教史上历来有“临天下,曹一角”的说法,指的是临济宗流播范围很广,遍布天下,曹洞宗虽没有临济宗传播的那么广,但在一些地方也颇为
澳门佛教的起源与发展
作者:华方田  来源:世界宗教研究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澳门佛教  澳门宗教  佛教组织  禅院  临济宗  曹洞宗  大汕  民间信仰  岭南  净土宗 
描述:高潮的出现,皆与中国内地的局势息息相关。澳门佛教的主要宗派是禅宗和净土宗,倡导禅净合一、禅净双修是澳门佛教的主要特点。
比利时佛教及其研究
作者:黄陵渝  来源:法音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比利时  佛教  藏传佛教  图书馆  宁玛派  日本曹洞宗  英吉利海峡  佛教教义  天主教徒  人口总数 
描述:这个佛教会有一个佛教图书馆,并由会员基勒居士(Mr Maurice Kiere)发行会刊。到1967年日本曹洞宗传入比利时。1971年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又成为藏传佛教宁玛派在欧洲的传播、活动基地
台湾的佛教与政治
作者:魏德东  来源:读书杂志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台湾佛教  佛教界  台湾政治  中国佛教  佛教组织  台湾社会  日本佛教  日本曹洞宗  日本化  日据时期 
描述:一九一五年,日本在台湾殖民已有廿年之久,社会趋于安定。但就在这时,台南市西来庵的在家佛教徒发起反日暴动,结果一千九百五十七人被捕,八百六十六人被判处死刑(后来一部分改判无期徒刑)。史称“西来庵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