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5434)
期刊文章(4884)
会议论文(79)
学位论文(34)
图书(9)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0339)
地方文献 (70)
才乡教育 (12)
非遗保护 (6)
地方风物 (5)
宗教集要 (5)
红色文化 (3)
按年份分组
2014(5496)
2012(308)
2010(282)
2009(256)
2008(264)
2006(218)
2005(204)
2002(151)
1999(122)
1996(116)
按来源分组
其它(105)
中国石油报(6)
商务周刊(4)
西江月(2)
当代小说(下半月)(2)
物流科技(1)
中国远程教育 下半月(1)
作文升级(1)
家庭(1)
家庭(下半月)(1)
工商食官“制度论”的法理障碍
作者:刘云升  来源:河北学刊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工商食官  制度  周礼 
描述:度,使我们相信工商食官不是制度,存在自由工商业者。
《周礼》惠民制度思想的当代认识价值
作者:唐帼丽  来源:甘肃理论学刊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礼  惠民  制度  天人合一 
描述:借鉴意义.
生命之绿
作者:廖江涛  来源:优秀作文选评(初中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生命  保护绿色  王安石  每个人  心灵  认识历程  层层递进  苦吟  升华  作者 
描述:生命之绿
留份寂寞给生命
作者:熊春茂  来源:金色年华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生命  寂寞  乾隆皇帝  《史记》  金山寺  司马迁  传说 
描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绿色,生命的旋律
作者:史荣  来源:新语文学习:小学高年级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旋律  生命  “绿”  第十册  王安石  名句 
描述:诗歌《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余韵还未散尽,春光已来染绿我们的双脚。翻开第十册第1课,课题中一个“绿”字已让人满眼春色。正如王安石的千古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一样,这个“绿”字又有何词能够替换?只此一字,便能激起读者的兴趣。
人性之恶的潜隐与幽深:读李浩《一只叫芭比的狗》
作者:陈佳冀  来源: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一只叫芭比的狗》  人性  动物叙事    批判锋芒 
描述:表征与不足。
试论杜丽娘性格中“情”与“”的矛盾冲突及其文学意义
作者:高杰  来源: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娘  汤显祖     
描述:作为中国古典戏剧舞台上一枝独秀的美艳“牡丹”,《牡丹亭》中的杜丽娘以鬼之“虚情”对己,以人之“实礼”待世,实现了其人生价值追求的最大化.同时,对人性中潜在的自然性与社会性淋漓尽致地演绎使其不仅在同类
欲望的舒缓 人性的张扬:《牡丹亭》和《麦克白》两剧主题比
作者:刘钱凤 张智义  来源:四川戏剧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麦克白》  《麦克白》  《罗密欧与朱丽叶》  《罗密欧与朱丽叶》  欲望  欲望  张扬  张扬  人性  人性  80年代  80年代  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 
描述:《牡丹亭》是我国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剧目,至今仍是我国戏曲院团的保留剧目。国内的比较文学学者一般都倾向将其同莎士比亚的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进行比较研究,譬如陈瘦竹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对此就已展
情之所必有理之所必无--论汤显祖《牡丹亭》中的以情反
作者:赵秀芝  来源:科学导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程朱理学  以情反 
描述:浪尖上举起“至情”的大旗,通过戏剧抒发对“有情社会的到来”的期望.其创作的最主要的目的是:扬情以反,即通过宣扬“情”的伟大和正当美好来批判“”对人们精神的束缚和毒害.
从自我的无视到八性的追求:《西厢记》与《牡丹亭》梦境对比
作者:陈心哲  来源:当代小说:下半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西厢记  西厢记  牡丹亭  牡丹亭  梦境  梦境  人性  人性 
描述:《西厢记》和《牡丹亭》各有一出关于梦境的描写,《西厢记》之草桥惊梦更多揭示的是人们对于自我的一种无视与无奈,而《牡丹亭》之游园惊梦则更多揭示了人们对于人性解放的追求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