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界谴责“台独”分子暴力袭击张铭清
-
作者:刘世洋 来源:台湾周刊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各界谴责“台独”分子暴力袭击张铭清
-
李瑞清、陶行知书法教育之比较
-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瑞清 陶行知 书法教育
-
描述: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身处教育转型期的李瑞清、陶行知,大力提倡书法教育,并提出适合时代需要的教育理念。由于二人的教育理念不同,在书法教育过程中,无论从学科设置到教育方法,还是教育受众的侧重点上都有着明显的不同。
-
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接受吴炳清等辞去福建省人大
-
作者:暂无 来源: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福建省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工作人员条例 职务 吴炳 人大常委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 请求 接受
-
描述:(2011年1月10日福建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二十七条和《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条例》第八条的规定,鉴于任职年龄原因,福建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
-
一例曹雪芹所厌弃的才子佳人小说标本(评清抄本《孤山再梦》)
-
作者:张清河 来源: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才子佳人小说 曹雪芹 《红楼梦》 孤山 八股文 中国小说 《牡丹亭》 “才子佳人” 雨林 武侠小说
-
描述:此一语破的地指出这类小说的通病,足见曹雪芹艺术见解的不同凡俗,同时也让我们领悟到,《红楼梦》惊人的艺术成就的取得也是与作者这远远高出时人一筹的艺术识力分不开的。今天我们读了《红楼梦》再去读这类小说,如果不是出自特殊的用意,真是令人昏昏欲睡了! 我们都很鄙薄“八股文”,但是六七十岁以下的人见过八股文的就绝少了,那鄙薄多是口耳相传的。于一般人来说,如此倒也无妨,但涉猎“古文”的人却仍以见识一二解剖一二为佳。近年来也偶见有剖析“八股文”的文章,不过似乎目的不全在“批判”,颇有让人一见其行文的某些功力的意图,那是对当前文风中的某些浅薄之处而
-
芳冠六清 灼灼其华——昆剧音乐家辛清华访谈
-
作者:徐明松 张泽纲 来源:上海艺术家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剧 清华 音乐家 唱腔 南曲 昆曲 《牡丹亭》 红娘子 上海昆剧团 音乐形式
-
描述:昆剧犹如中国戏曲百卉园中的一朵馨香四溢的兰花,雅韵宛然,令人神迷。昆剧音乐则是昆剧艺术无穷魅力的内核所在。昆剧音乐家辛清华,数十年来在这方兰花苑里辛勤耕耘,催发了一枝枝新蕾奇葩,竞相绽放。 辛清华,1958年开始昆曲折子戏的作曲;他在昆剧作曲领域崭露头角的是现代戏《琼花》,这
-
中岳风流去人未远:李瑞清书法赏析
-
作者:陈荣生 来源:中国书画报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书法 艺术评论 汉字 现代
-
描述:中岳风流去人未远:李瑞清书法赏析
-
新词催泪落情场,情种传来《牡丹亭》:明、清对杜丽娘之“情”
-
作者:程华平 来源: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汤显祖 《牡丹亭》 《牡丹亭》 杜丽娘 杜丽娘
-
描述:出明、清对杜丽娘之“情”研究的时代根源和由此产生的影响,并对这种研究作出评价。
-
一身正气,两袖清气-记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郓城县检察院副检
-
作者:李敬武 来源:中国法制报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一身正气,两袖清气-记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郓城县检察院副检
-
《水东日记》中元僧清浚地图的记载与系统图例符号的使用年代问题
-
作者:张江华 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地图学史 日记 朱思本 史料笔记 度量衡 图例符号 世界地图 地图制作 历史地图集 研究者
-
描述: 明代叶盛《水东日记》一书在现在并不罕见。其书卷一七《广舆疆里图》一则记载了元僧清浚所绘制的一幅全国地图。此则史料对中国地图学史的研究极有裨益,却甚少引起研究者注意。原文为:
-
一部罕见的清注本《西菎酬唱集》影印出版
-
作者:暂无 来源: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注本 西昆体 馆阁学士 诗派 “晚唐体” 钱惟演 有效法 黄永年 北宋初年 贾岛
-
描述:成一部集子,名为《西昆酬唱集》。“西昆指西方昆仑群玉之山,相传是古代帝王藏书的地方。因为这部诗集所收的都是皇帝侍从之臣和馆阁学士的唱和之作,故名。由于这些诗人的政治地位和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使他们的诗风笼罩宋初,占领了近半个世纪的诗坛。欧阳修曾说;“自《西昆集》出,时人争之”,“杨刘风采,耸动天下” (《六一诗话》)。这些作家形成了“西昆诗派”,他们的文风也就被称之为“西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