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213)
报纸(461)
图书(372)
学位论文(11)
会议论文(8)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813)
地方文献 (156)
红色文化 (24)
宗教集要 (22)
地方风物 (20)
才乡教育 (16)
非遗保护 (10)
文化溯源 (4)
按年份分组
2006(96)
2004(88)
2003(63)
2001(58)
1994(27)
1991(22)
1982(11)
1980(5)
1957(4)
1922(1)
按来源分组
其它(87)
音乐出版社(13)
上海文艺出版社(8)
海峡文艺出版社(4)
浙江大学出版社(3)
学艺出版社(2)
武汉大学出版社(2)
京华出版社(1)
安徽教育出版社(1)
现代出版社(1)
孔子,中国的灵魂医生
作者:敬文东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孔子家语  语调  公共管理学  灵魂  医生  象征世界  子曰  至圣先师  周礼  绝地天通 
描述:管暗含危险,但我们依然决计前行。
中国水井:正在消逝的物象
作者:于翔汉 陈陆 任红  来源:中国三峡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象形字  滕文公  周易  孟子  卦象  周礼  四邑  水井  最早  户籍制度 
描述:井,象形字,最早见于《周易·井卦》。井的卦象,上为水,下为木。《孟子·滕文公上》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周礼·地官·小司徒》载: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
中国历史上不得善终的改革者
作者:暂无 来源:文史参考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治国方略  各种利益关系  王安石  变法维新  变法改革  张居正  中国历史  王莽  历史上  改革者 
描述:历史上每一次变法维新,都不仅仅是一种治国方略的调整,同时也意味着各种利益关系的重新组织,这也是改革遭到各方面阻力的真正原因。因此,变法者大多下场凄惨,要么郁郁寡欢度过残生,要么被迫流亡、死于非命。
我为什么要品中国文人
作者:刘小川  来源:小说界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人  曹雪芹  中国文人  生命体验  李清照  苏东坡  华夏文明  汉语  王安石  屈原 
描述:,李煜,李清照,曹雪芹,皆为厄运所造就。古代文人走向官场或背向官场,其生存路数是高度一致的。先秦时代百家争
诗教与中国“和”文化
作者:权雅宁  来源:孔子研究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礼  诗教  君子   
描述:孔子的诗教是用《诗经》来进行礼乐教化。其教化个人的目标是成就"温柔敦厚"的君子人格。"礼""乐"既是维系政纲、社会秩序的典章制度和上尊下卑的伦理纲常,又逐渐成为君子之"德"的体现。周礼、诗教、对君子人格的推崇都是为了建设周礼提出的"和"的社会理想,实现"和"之上的小康。
我和中国典籍英译
作者:汪榕培  来源:当代外语研究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典籍英译  汤显祖戏剧  英语词汇学  翻译实践  陶渊明  中国文化  英国文学  中国古典戏曲  二十年  研究生 
描述:翻译《汤显祖戏剧全集》,寂寞中苦撑的动力来源于对中国古典戏曲的热爱。时值中国文化走出去大战略开启,汪榕培先生的拓荒精神堪称楷模,指引来者。
中国好人”何涛
作者:朽木  来源:龙门阵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大别山  乡卫生院  道德  中央电视台  六安市  护士  大医院  安徽省  母亲  河口 
描述:到男友的家乡大别山,并与之成家生子,用爱心创造了生命奇迹,书写出美丽的爱情神话……
中国最后一位压寨夫人
作者:刘建勇 王丹  来源:爱情婚姻家庭(生活纪实)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张平  杨炳  湘西  古丈县  土匪  国民党党员  鸦片烟  县城  刑场  婚后 
描述:;中国最后一位压寨夫人"——杨炳莲。89岁的杨炳莲曾经是"湘西魔王"的老婆,也是当年湘西的压寨夫人中幸存的一位。来访的客人常看她坐在织布机前纺各色花布,因为她的特殊身份,她织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与变法
作者:罗石文 胡小兰  来源:中学生导报高考历史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张居正改革  商鞅变法  中国历史  王安石变法  中国古代  战国时期  庆历新政  秦国 
描述:1 中国古代的重大改革与变法。①管仲改革。②战国时期的变法,其中秦国商鞅变法最为著名。③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④张居正改革。
丁玲办《中国
作者:王增如  来源:江南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丁玲  中国文学  刘绍棠  中国作家  作协  编辑部  文学作品  牛汉  长篇小说  出版社 
描述:!那一次,老太太住进去就再也没有出来。 我不是《中国》正式的工作人员,但是我耳闻目睹了它创办的经过,并且保存了一些重要的档案资料。二十多年来,我常常想起丁玲那句话,觉得有责任把我所知道的“丁玲办《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