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宋代《离骚》名义考索
作者:陈建樑  来源:文献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离骚  王应麟  屈原  中国文学史  楚语  楚辞  扬雄  韦昭  姜亮夫  训解 
描述:及"离骚"一词之义者。论者于训解上则颇有歧义,若其大旨之归趣,仍可加以协调。及至宋人治学,好出新义,其中即有学者项安世与王
晏殊《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作者:钟振振  来源:文史知识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采桑  晏殊  时新  燕子  珠玉词  士大夫  北宋  民歌  心理独白  风味 
描述:北宋宰相、著名词人晏殊的《珠玉词》中,士大夫阶级的高雅、闲愁气息甚浓。但也有例外,如《破阵子》就清新而欢快.略具民歌风味: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米——“开门七件事”文化札记之二
作者:王建  来源:文史杂志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札记  小米  粟米  五谷  谷米  《周礼  顺应四时  食土  食气  炒米 
描述:《说文解字·米部》:“米,粟实也。”粟,即今天所说的小米。但是米并不单指小米,《周礼·地官·舍人》云:“舍人……掌米粟之出入,辨其物。”贾公彦疏解说:“黍稷稻粱蓏大豆六者,皆有米。”这便是所谓的“六米”。而如今一般说到米则主要是指稻米、小米、黄米等等。 中国是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浙江省余
“天下皆先生是禅学”:陆九渊与禅学
作者:赵伟 刘黎红  来源:东方论坛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九渊  本心  简易直接  自作主宰 
描述:与程朱理学不同的学术思想、学术理路,这是对儒学的发展。应该具体分析陆九渊思想中的各种知识因素,探讨禅学在其思想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才不会陷于一种简单和武断的判断。
酒阵常见君为先——“尊”
作者:胡文彬  来源:中国酒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西周早期  西周中期  博古图    酒器  祭祀  形制  殷墟  周礼  陶瓷 
描述:略凸出。西周中期出现侈口、缩颈、垂腹、底圈足。尊造形生动,作鸟兽之形,亦多见有象、牛、马、羊、鸟等动物,如三羊尊、四羊尊、龙虎尊、牛头尊等。其质地有青铜尊,也有陶瓷烧制品。
驳“虞集作《二十四诗品》”
作者:王步高 庄婷婷  来源:中国韵文学刊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虞集  二十四诗品  司空图 
描述:《虞侍书诗法》的发现,使《二十四诗品》的作者归宿问题大大向前推进。但笔者认为,虞集不太可能是《二十四诗品》的作者。因为范引《二十四诗品》中已说是司空图所作。且如果虞集作《二十四诗品》,其中则有明显犯忌之处。因此,即便《虞侍书诗法》中出现《二十四诗品》,也难以断言虞集拥有《二十四诗品》的著作权。
试比较汤显祖的唯情与王安忆的为情所困
作者:周引莉  来源:四川戏剧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忆  汤显祖  人性解放  晚明时期  思想解放  标新立异  唯情 
描述:试比较汤显祖的唯情与王安忆的为情所困
书来信往13年:《如是我》之二十三
作者:刘绍棠  来源:民主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乡土文学研究  阴阳两界  来信  物归原主  刘绍棠  历史学家  大学时代  文化宫  劳动人民  燕京大学 
描述:踪?书来信往13年,我和郭先生却从未见过一面。我保存着她写给我的几十封信,在我有生之年,仍能经常给我感染和熏陶。13年前,亡友李培浩的追悼会后,收到培浩的老同事郭蕊先生的来信。郭先生在培浩生前,借阅我签字赠予培浩的作品,她把这些有我签名的刘著物归原主,并称赞我对培浩的情深义重。历史学家李培浩,是我中学和大学时代的好友,亲如一奶同胞。他幼年丧母,少年丧父,读书聪颖过人。人民助学金只能解决他的吃饭问题,我因常有稿费,每月都给他一些零用钱。他结婚时我已划右,我出了钱却不敢出席婚礼。
《焦仲卿妻》八病
作者:刘毓庆  来源:文艺研究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焦仲卿  孔雀东南飞  八病  中国古代文学史  刘兰芝  王世贞  大中学校  胡应麟  琵琶行  研究者 
描述:《焦仲卿妻》又名《孔雀东南飞》,堪称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名篇。不仅多次被选入大中学校教材及各种不同名目的古诗选本中,而且从古及今的赞誉之声连绵不绝。王世贞称其为长篇之圣(《艺苑卮言》一),胡应麟称其为神化所至(《诗薮·外
徐春圃慎医养生
作者:汪宝树  来源:科学养生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养生  生活改善  养生保健  现代人  负面作用  滥用药  防病  康复  启示  医学家 
描述:人们注重养生,并不意味着终生无病。而现代人随着医学进步,生活改善,常常在患病之后,急于尽快康复,于是乱投医、滥用药,往往导致负面作用。非但不显疗效,反而有碍健康。那么,在疾病临身前后,应该如何防病就医呢?不妨从徐春圃慎医养生说中加以借鉴,会有所启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