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剧照大舞台——民间戏曲刺绣的象征符号
-
作者:李宏复 来源:中华文化画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刺绣 舞台 民间戏曲 绣制 中国民间 画面 神仙故事 牡丹亭 象征符号 传奇剧本
-
描述:民间女子灵巧的手艺和反映民俗文化。有一首在全国各地流行的民歌小调叫《绣荷包》,歌词大意是说:一个年轻的少妇在家,出门在外的丈夫捎来口信,
-
才子佳人戏曲中“花”意象琐议——以《西厢记》、《牡丹亭》、
-
作者:庞婧文 来源: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花”意象 “花”意象 意境 意境 情节 情节 主题 主题
-
描述:中国古代文学中,"花"意象的出现率很高,本文从文本切入,选取《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为例,探索"花"意象在戏曲中的情感内涵、情节结构和主题建构诸方面,考察"花"意象在戏曲中的审美价值及文学
-
“上戏”附属戏曲学校“昆五班”教学汇报演出
-
作者:忆斯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汇报演出 戏曲学校 教学 平均年龄 牡丹亭 长生殿 折子戏
-
描述:《牡丹亭·游园惊梦》、《长生殿-酒楼》、《玉簪记·琴挑》、《孽海记·下山》……一段段文武经典折子戏,由一群平均年龄仅14岁的小不点表演起来,倒也不紧不慢、有板有眼。这60位被称为昆五班的学员,是上海
-
家传户诵满浙江:《牡丹亭》在浙江戏曲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
作者:徐宏图 来源: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改编 改编 评点 评点 演出 演出 模仿 模仿
-
描述:汤显祖于浙江遂昌任上创作的《牡丹亭》因弃官而携回江西临川玉茗堂首演,从此轰动全国文坛曲界。其中对浙江曲坛的影响尤大,或改编,或评点,或演出,或模仿,影响之深远,自明至清,未曾稍减。本文即探讨其盛况与原因。
-
一组妇女解放的协奏曲——明代戏曲《雌木兰》《女状元》与《牡
-
作者:张建川 来源:南充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一组妇女解放的协奏曲——明代戏曲《雌木兰》《女状元》与《牡
-
清前期戏曲家的遗民情结与《长生殿》创作主旨
-
作者:韩鑫 来源:学海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长生殿》 遗民情结 清前期 《牡丹亭》 唐明皇 杨贵妃 戏曲家 汤显祖 吴伟业 洪升
-
描述:清前期戏曲家的遗民情结与《长生殿》创作主旨
-
通变中的《牡丹亭》--在东南大学戏曲名家昆曲学术研讨会上的
-
作者:陈美林 来源: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曲 《牡丹亭》 汤显祖 通变
-
描述:传奇《牡丹亭》是汤显祖根据前人的笔记、话本所提供的素材重新创作而成;它之所以能以昆腔演出,则得力于叶堂对宜黄腔的改制。可以说,传奇《牡丹亭》是文学、戏曲“通变”的产物。目前出现不同的演出本,正
-
纪念杰出的戏曲作家汤显祖(谈上演《牡丹亭》的现实意义)
-
作者:吴白匋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戏曲研究)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纪念杰出的戏曲作家汤显祖(谈上演《牡丹亭》的现实意义)
-
雕镂至极 渐近自然——《牡丹亭》戏曲语言“雕琢”论
-
作者:李晓刚 来源:陕西教育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戏曲语言 杜丽娘 女主人公 思想感情 《西厢记》 汤显祖 蜘蛛丝 《文心雕龙》 雕镂
-
描述:传统观点认为《牡丹亭》戏曲语言“雕琢”,不如《西厢记》语言自然、爽朗,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看法。我个人认为,语言的“雕琢”,正是《牡丹亭》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首先,语言的“雕琢”,体现了作者对作品
-
“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汤显祖的戏曲创作理论
-
作者:蓝凡 来源:新剧作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汤显祖的戏曲创作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