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8549)
报纸(1266)
学位论文(198)
图书(170)
会议论文(56)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9869)
地方文献 (213)
地方风物 (58)
红色文化 (38)
宗教集要 (25)
非遗保护 (15)
才乡教育 (11)
文化溯源 (10)
按年份分组
2010(593)
2005(300)
2003(287)
2002(266)
1997(241)
1996(262)
1987(172)
1985(148)
1983(129)
1982(106)
按来源分组
语文教学与研究(75)
名作欣赏(74)
语文知识(41)
中文自修(18)
社科纵横(6)
当代传播(5)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4)
党校教学(1)
赣南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山西教育(初中版)(1)
诗词赏析
作者:吴孟复  来源: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诗词鉴赏  苏轼  欧阳修  王安石  诗词赏析  析疑  杜甫  鉴别  方以智  辞典 
描述:且取意境作法相似、相反之诗篇,加以比较;知人论世,赏奇析疑,使人一文而异同得失一一在目,岂不启瀹神思,有助鉴赏?宋明以来,一些诗话已开先河;清人笺析更多成例.可见鉴赏辞典是有益的;但析者必
《泊船瓜洲》
作者:蒋小雯  来源: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泊船  写作时间  徐州  期刊  学报  作者  师院  作品  第二次 
描述:《徐州师院学报》一九八四年第一期刊登的《王安石〈泊船瓜洲〉写作时间辨》一文,作者提出《泊船瓜洲》一诗应该是王安石第二次为相时的作品,这个观点是对的,但作者把这首诗写作的地点从瓜州移至京口是不对
古人写作
作者:暂无 来源:语文世界(小学版)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海南岛西部  欧阳修  《泊船瓜洲》  醉翁亭记  “用”  北宋文学  北宋政治  王安石  人生如梦  容斋随笔 
描述:宋代费衮《梁溪漫志》载,苏东坡贬在儋州(今海南岛西部),曾与人作文之法.他说,写文章与买东西有相似之理,市上店铺中,各种各样的货物无所不有,但是有一
关于七言绝句──病榻琐
作者:张白山  来源:文学遗产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七言绝句  七绝  语言文字  唐人绝句  王安石    自然的音节  自然音节  《绝句》  杜甫 
描述:关于七言绝句──病榻琐
读书的学问
作者:岑建德  来源:计划与市场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知识爆炸  扩大知识面  学而不思则罔  获取知识  逻辑与修辞  重要渠道  当今时代  “思虑”  读书人  王安石 
描述:当今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的领域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内,不知扩大了多少倍.“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面对如此浩瀚的知识海洋,读书特别是勤读、苦读理所当然是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渠道.但怎样才能提高读书求知的效果呢?
“书”体
作者:潘涌  来源: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图书馆事业  图书馆工作人员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答李翊书》  欧阳修  《与元九书》  古代书信  《谏逐客书》  职业道德 
描述:“书”体
《醉翁亭记》中“也”字句的运用
作者:徐定  来源: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醉翁亭记  欧阳修  语言特色  运用  语言形式  王安石  全文  节奏感  创造性  辛弃疾 
描述:为什么要采用这样一种独特的句式? 王安石曾在《祭欧阳文忠公》中,对欧阳修的人格和文风作过极高的推崇和评价,并说:“世之学者,无问乎识与不识,而其文则其人可知。”这番中肯之言,无疑给我们提供了更
从“公车上书”科举制度
作者:翁礼华  来源:浙江财税与会计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公车上书”  科举制度  翰林院  知识分子  科举考试  王安石  国子监  康有为  明清  应试者 
描述:加进士选拔考试的举人按例补贴一定车马费,俗称“公车”,故以康有为为首的应试举人上书史称“公车上书”。
苏轼政治诗
作者:毛永龄  来源: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政治诗  苏轼  现实主义传统  基本特色  苏诗  宋代诗歌  基本精神  西昆体  王安石  重要内容 
描述:
古代诗文的用典
作者:朱安义  来源: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代诗文  典故词  王安石  李商隐  《诗经》  《尚书》  汉文帝  嗟来之食  文心雕龙  辛弃疾 
描述:古代诗文的用典朱安义古人写诗作文往往喜欢援引前人的事迹或摘取古代典籍中的词句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这就是所谓的运用典故,简称为用典.刘勰《文心雕龙·事类》说:“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其中的“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