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4417)
报纸(2551)
图书(429)
学位论文(145)
会议论文(51)
按栏目分组
地方文献 (3989)
历史名人 (3468)
地方风物 (28)
红色文化 (27)
非遗保护 (26)
才乡教育 (26)
宗教集要 (24)
文化溯源 (5)
按年份分组
2014(905)
2012(710)
2011(567)
2009(536)
2007(401)
2006(299)
1999(139)
1997(104)
1996(104)
1964(4)
按来源分组
南国红豆(16)
文艺研究(16)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4)
戏剧丛刊(11)
甘肃社会科学(3)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
蒲剧艺术(1)
江苏人民出版社(1)
四川大学出版社(1)
哲理论坛(1)
探究《牡丹亭》中蕴含的感性资源——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作者:张春蕊  来源: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  中晚明  中晚明  审美文化  审美文化  感性资源  感性资源 
描述:一批所谓“狂人”,而汤显祖就是其中的一个。他的“至情”之说在其《牡丹亭》中显现的淋漓尽致。本文应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分析《牡丹亭》这部作品,旨在通过这部作品来探究中晚明时期的审美文化的特点并进
对莎士比亚《冬天的故事》的意象分析——与《牡丹亭》作比
作者:张晓玲  来源:四川戏剧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冬天的故事》  莎士比亚  牡丹亭  意象分析  波希米亚  西西里  国王  王后  传奇剧  里昂 
描述:对莎士比亚《冬天的故事》的意象分析——与《牡丹亭》作比
青春版《牡丹亭》印象——与陈士争版比较
作者:刘淑丽  来源:艺术百家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青春版  青春版  牡丹亭  牡丹亭  白先勇  白先勇  陈士争  陈士争 
描述:全本《牡丹亭》的演出是近年来文化界的盛事,青春版与陈士争版在剧作内容、舞台造型艺术、音乐及表演方面存在着不小的差异,呈现出编导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
汤氏与莎翁 东西相辉映——论《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
作者:吴林抒  来源:文艺理论家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汤氏与莎翁 东西相辉映——论《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
牡丹亭》的悲剧意识:论汤显祖的戏曲美学思想
作者:韩鑫  来源:艺术百家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悲剧意识  悲剧意识  美学思想  美学思想 
描述:“理”处于对立冲突状态,而文学创作受“情”的支配。这一理论被后人提升为“性灵说”,影响了几代作家;3、“欲”是“情”的基础,人的自由生命欲望包括性爱在内的人生欲求。
论宋明道学中的本体功夫思想
作者:屠承先  来源: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明道学  本体功夫思想  “理”  王阳明  《朱子语类》  道学家  “主静”  本体论  陆九渊  天人合 
描述:要存在于宋明时期,所以我们主要把它放在整个宋明道学的范围系统和理论结构中进行探讨.
汤显祖“情本体”文艺美学思想略论
作者:李颖  来源: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本体  本体  美学思想  美学思想  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  感性主体  感性主体 
描述:作为中国明代著名的戏剧家、文学家汤显祖认为,情感是人类的自然本性,应该任其自然抒发和表现。同时,情感也是艺术产生的根源,只有在艺术中,情才能得以很好地抒发和表现。因此,情本体论是汤显祖文艺美学思想
版画的本体与价值──刘波VS王谦
作者:刘波 王谦  来源:中华儿女(海外版)·书画名家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木版画  铜版画  素描  实验性  作品  语言特点  画种  中国古代  独特价值  本体语言 
描述:答,版画的本体与价值在他们的一问一答中浮出水面。
世间只有情难诉:《牡丹亭》艳情描写对杜丽娘形象刻画之影响
作者:武芳  来源: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杜丽娘  杜丽娘  情爱描写  情爱描写 
描述:大胆的男女情爱描写,这些描写不但没有破坏杜丽娘的美好形象,而且实际读来是艳而不淫,俗而不秽,是人物心路历程变化必不可少的元素,也使得人物更加真实可信。
光照临川笔 春分庾岭梅——解读古南安“牡丹亭”的遗迹
作者:周建华 余画凤  来源: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汤显祖  牡丹亭  牡丹亭  遗迹  遗迹 
描述:汤显祖途经南安府大庾县(今江西大余县)时,听到了一个非常动人、至死不渝的爱情故事,后来就写出了千古名剧《牡丹亭》。《牡丹亭》奠定了汤显祖"东方莎士比亚"的文学地位;同时,汤显祖在大余的一段传奇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