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641)
图书(123)
学位论文(84)
会议论文(50)
报纸(16)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860)
地方文献 (40)
才乡教育 (5)
非遗保护 (3)
红色文化 (3)
地方风物 (2)
宗教集要 (1)
按年份分组
2014(118)
2013(96)
2012(146)
2011(119)
2010(87)
2006(74)
1989(39)
1983(41)
1960(11)
1936(11)
按来源分组
文史知识(17)
知识窗(2)
当代职校生(2)
作文升级(1)
乡镇论坛(1)
青少年日记(1)
公民与法治(1)
人事天地:人才资讯(1)
三月三.故事王中王(1)
青春期健康(1)
浅谈戴敦邦连环画新作《牡丹亭》
作者:庞先健  来源:美术之友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浅谈戴敦邦连环画新作《牡丹亭》
浅谈陆象山的“尊德性”思想
作者:修淦川  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象山  尊德性  教育思想  发明本心  “求放心”  心学理论  道德品质  教育人  创造性  “德” 
描述:浅谈陆象山的“尊德性”思想□修淦川陆象山是中国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他作为中国“心学”(哲学)的创始人,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他的心学理论和教育思想十分丰富,其中:“尊德性”是他的心学理论
浅谈陆象山易简教育思想
作者:黄根妹  来源:江西图书馆学刊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辨志  辨志  明心  明心  做人  做人  陆象山  陆象山 
描述:南宋著名的哲学家、伟大的教育家陆象山的“辨志明心堂堂地做个人”的易简教育思想(自称“易简功夫”),在教坛上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素质教育特色,是我国教育理论的瑰宝,值得研究与借鉴。
浅谈讽刺喜剧《春香闹学》
作者:张云生  来源:渤海学刊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娘  讽刺喜剧  《诗经》  封建礼教  汤显祖  矛盾冲突  身分关系  明代戏曲  男女爱情  封建文人 
描述:娘之父、南安太守杜宝之聘,来杜府教学.一日.春香随丽娘伴读,二人未准时到馆,陈对之严加斥责,并命春香背书,春香不能背,反与陈玩闹.陈不用爱情观点讲解《诗经》中的《关睢》篇,却大肆宣扬封建礼教,妄想将丽娘塑造成封建闺范的淑女,却被活泼
《邯郸梦》创作成就浅谈:[汤显祖]
作者:王南平  来源: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代戏曲  文学评论  中国  明代  邯郸梦 
描述:《邯郸梦》创作成就浅谈:[汤显祖]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历史美”
作者:沈景青  来源: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历史教学  思想感情  彼得一世改革  王安石变法  培养学生  世界观  历史学科  思想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戈尔巴乔夫 
描述:浅谈历史教学中的“历史美”
浅谈沈凤喜的化装造型
作者:凌航  来源:黄梅戏艺术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沈凤喜  化装造型  空间想象力  啼笑姻缘  色彩运用  设计人员  人物心理  心理学  设计工作  爱情象征 
描述:心理学.在本文中,我想浅谈一下我是怎样在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一团演出的《啼笑姻缘》中为女主角沈凤
浅谈李觏言行的智慧和人格魅力
作者:赵昭  来源: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觏思想言行  李觏思想言行  人生智慧  人生智慧  人格魅力  人格魅力 
描述:以北宋庆历三年为切入点 ,指出李觏的一部《文集》、一座“书院”,浓缩了其人生精华。虽然他一生科场失意 ,仕途坎坷 ,但“康国济民”之志终身不改。显示了他智慧之光和人格魅力。受到当时和后世的推崇 ,也给今人以启示和反思。
浅谈小学历史教学的能力培养
作者:陈国明  来源:江西教育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小学历史教学  能力培养  历史事件  王安石变法  行比  历史现象  评价历史人物  培养学生  语言组织  岳飞 
描述:小学历史教学除了传授基础历史知识以外,还必须充分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使学生自己能主动地发现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更好地去获取新知识。小学历史教学大纲规定:“历史教学中,必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能
浅谈《答司马谏议书》的反驳艺术
作者:孙福源  来源:江苏教育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反驳艺术  司马光  变法  演绎推理  大前提  罪状  反对者  名实 
描述:,严密地运用了演绎推理的方法。大前提是:“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王安石认为讨论任何事情都必须名实相符,名称和事实清楚了,天下的事理才能弄清楚。在确定了大前提之后,便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