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未都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
作者:芳菲 望鸿 来源:新华航空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博物馆 中国古代艺术 艺术赞助 王安石 新中国 传统文化 文物 君子 展览 门窗
-
描述:走进文物领域,深知此处积淀之厚,非一世之功不可攻入,故兴趣盎然。世上凡能成事的人都要保持这种兴奋,持之以恒。王安石所以说:君子不可以不知恒。
-
古车部件名称疏要
-
作者:王作新 来源:文献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部件名称 考工记 说文解字注 新中国 段玉裁 文献 郑玄注 车轴 考古 周礼
-
描述:察车自轮始。"轮之于车,可谓具有根本性的意义。由考占所得的实物观之,商周之车均为双轮,直径约在1.3~1.4米(参见《新中国的考古收获》,文物出版
-
95岁老人做了60年“买卖”
-
作者:阿鹏 来源:老同志之友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买卖人 抚顺 陈景元 水果 老人 沈阳 新中国 合作商店 批发市场 公私合营
-
描述:,笑盈盈地对记者说:咱新中国都过了六十年大庆了,今儿个就把我60年来做买卖的事跟你叨咕叨咕。
-
悠远昆曲扬绿谷
-
作者:刘智宁 毛倩倩 来源:浙江画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遂昌县 十番 汤显祖 昆曲 演奏风格 器乐演奏 民间艺术 曲牌 坑口 新中国
-
描述:求解:曲从天上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走进遂昌县石练镇石坑口村的村头,你会听到一阵阵忽高忽低的歌声,并伴随着器乐演奏的声音,其高亢清丽的曲调,和着略带嘶哑的嗓音。这种古朴、原始的音质沁入心脾,使
-
稿费轶事
-
作者:周树仁 来源:新闻窗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报刊出版 基本稿酬 新民晚报 新华日报 稿费 写作者 农村小学 新中国 中学生 刘绍棠
-
描述:,则一时引起轰动。1956年,一位在江苏某地农村小学任教的胡鹏南老师,当时在《新华日报》副刊上发表了一篇千字儿童生活故事,获得了20元稿酬,这事不仅在全校引起不小的反响,而且在当时曾一度引为美谈,让许多从未
-
逸品第一家:吕凤子
-
作者:暂无 来源:青春期健康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吕凤子 李瑞清 师范学堂 新中国 江苏 师范学院 正则 教授 丹阳 人物画
-
描述:吕凤子,名浚,以字行,号凤痴,别署凤先生,江苏丹阳人。早年毕业于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师事李瑞清、萧俊贤,后任中央大学艺术科教授。1939丰创办正则艺专并任校长。新中国成立后任江苏师范学院教授。工书善画
-
舒同书法艺术
-
作者:暂无 来源:汉字文化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政治部主任 政治部主任 抗日战争初期 抗日战争初期 八路军总部 八路军总部 山东军区 山东军区 江西省 江西省 华东军区 华东军区 东乡县 东乡县 书法艺术 书法艺术 战争期间 战争期间 新中国
-
描述:舒同,1905年11月25日生于江西省东乡县。自幼参加革命。抗日战争初期,任八路军总部秘书长。解放战争期间,任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和华东军区政治部主任等职务。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山东省委第一书记
-
从赣鄱大地走出的优秀儿女:注重调查研究的李井泉
-
作者:王永华 来源:当代江西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 新中国 新中国 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 西南局 西南局 螺髻山 螺髻山 密切联系群众 密切联系群众 四川省 四川省 中共中央 中共中央 畜牧场 畜牧场 西昌地区 西昌地区
-
描述:。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共川西区党委第一书记、中共四川省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
-
抚州采茶戏的发展及生存现状的思考
-
作者:朱家骏 来源:芒种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采茶戏 采茶戏 抚州地区 抚州地区 重要组成部分 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戏曲 传统戏曲 二度创作 二度创作 发展 发展 江西 江西 江浙地区 江浙地区 新中国 新中国 思考 思考
-
描述:一、抚州采茶戏的概述与发展抚州是最早出现江南戏曲的地方之一。南方戏曲,以"永嘉杂剧"(南宋时期产生在温州一带。轻柔婉转的南方曲调)为始祖,后经由移民而传入江西。清代初期,"二黄腔"开始在江浙地区出现,随后流传至鄂皖赣地区,通过各个地方艺人的二度创作,很快在全国流行起来。
-
世间只有情难诉:《牡丹亭》述评
-
作者:邹自振 董瑞兰 来源:闽江学院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创作主题 创作主题 杜丽娘 杜丽娘 艺术形象 艺术形象 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
-
描述:"世间只有情难诉",是汤显祖文学思想与《牡丹亭》创作主题的高度概括。作者倾其心血,塑造了一个强烈地热爱自由、热爱生命、向往爱情的艺术形象杜丽娘。作品充满诗情画意,创造了极高的艺术境界。《牡丹亭》上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