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5434)
期刊文章(4884)
会议论文(79)
学位论文(34)
图书(9)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0339)
地方文献 (70)
才乡教育 (12)
非遗保护 (6)
地方风物 (5)
宗教集要 (5)
红色文化 (3)
按年份分组
2014(5496)
2012(308)
2010(282)
2009(256)
2008(264)
2006(218)
2005(204)
2002(151)
1999(122)
1996(116)
按来源分组
其它(105)
中国石油报(6)
商务周刊(4)
西江月(2)
当代小说(下半月)(2)
物流科技(1)
中国远程教育 下半月(1)
作文升级(1)
家庭(1)
家庭(下半月)(1)
浅析读史的三层境界
作者:盖军燕  来源:山西政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境界  王安石  贞观之治  唐玄宗  武则天  宋神宗  改革  张九龄  变法  人性 
描述:、事情、历史的细节,比编的小说更要精彩。《史记》里记了很多精彩的故事,鸿门宴、项羽宁可自刎而不肯过乌江。其中的人物活灵活现。所
拿捏之道:谈材料(三)
作者:暂无 来源:中学生阅读(高考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母亲  故事  桩材料  褒禅山  真善美  王安石  人性  文章  作者  情节 
描述:指津人语行文引材,精挑细选固然重要,但绝非仅止于此。从伐木工人到镂刻匠人,得多少道工序啊。面对一桩材料,懂得拿捏,文章做得恰到好处;反之,单纯摘引而不懂得加工、雕琢,不是流于堆砌的呆气,便是陷入人云亦云的浅薄,千字小文亦显得别扭与无味。
汤显祖戏曲讽世意识的成因探析
作者:黄三平  来源:剧作家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诗文集  讽世  戏曲创作  临川四梦  讽刺  意识  人性  思想基础  社会现实 
描述:汤显祖(1550~1616)的戏曲蕴含强烈的讽世意识,"临川四梦"都具有"对社会现实的热嘲冷讽"[1],其讽刺的内容丰富,讽刺指向官场、时政、理学礼教及人性人情。"四梦"贯穿了讽世意识,且其讽刺力度
佳句难得
作者:刘源  来源:秘书工作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创作精神  王安石  谢榛  李贺  苦吟  杜甫  人性  抽丝  四关  文字 
描述:句看似信手拈来,实则不知耗费了多少心血。正如王安石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杜甫也有诗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文坛上至今流传着诗人创作佳句的感人故事。李贺为得佳句,日夜
汤显祖以情抗“”是宋明理学之“”吗?——达观“接引”汤
作者:邹元江  来源:中州学刊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达观  以情抗“  “真心一元论” 
描述:学界普遍认为汤显祖以情抗即宋明理学之“” ,本文认为这是不确切的。汤翁《牡丹亭还魂记题词》是针对达观“情有者必无 ,有者情必无”而写的。达观的“有”、“无”之“”即“真心一元论”。汤翁
论《牡丹亭》和《仲夏夜之梦》的情与矛盾
作者:李聂海  来源:广东社会科学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梦幻  梦幻  情与  情与  礼法  礼法  认知  认知 
描述:实性 ,这种东西方艺术遗产正是我们推进现代文艺创作情理观的思想瑰宝。
宫泽惠:浴火凤凰
作者:周鹏程  来源:国际音乐交流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火凤凰  《游园惊梦》  普通话  记者招待会  昆曲  《牡丹亭》  导演  白先勇  厌食症  光子 
描述: 尽管失去了一线红星的地位,但是视演艺为生命的宫泽惠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始终默默努力在日本乃至整个亚洲艺坛,在日剧《大胃王》和台湾电影《运转手之恋》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惠清瘦迷人的样子。最近,她与
《牡丹亭》和《红楼梦》中情与的比较研究
作者:林柳生 郭联发  来源: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红楼梦》  《红楼梦》  情与  情与  比较  比较  异同点  异同点 
描述:”的异同点。本文认为,《牡丹亭》和《红楼梦》中的情与的相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两部作品的一脉相承,即《红楼梦》中的情与是《牡丹亭》的继承和发展。它们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情和欲、灵和肉
《牡丹亭》情与的冲突融合
作者:杨艾明  来源: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情理  情理  冲突  冲突  融合  融合 
描述:汤显祖是我国16世纪伟大的戏剧家。其人生经历了激情与消沉、梦幻与现实的思想矛盾。他在推崇传统道德的同时,又幻想构建一个符合自己理想的伦理典范,这在他的代表作《牡丹亭》中,表现为人物于情、之中的变化
象山、阳明“心即”说之比较
作者:郝兴宏  来源: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心即  陆象山  王阳明  宋明理学  宇宙  涵义  主体  理性  义理  自然规律 
描述:"心"与""这两个重要概念的使用,在宋明理学发展的各个阶段都不尽相同。大致说来,在宋明理学的各个阶段,"心"的涵义大致有以下几种:作为人本能的知觉之心,作为主体的意志之心、主体的思维理性之心,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