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749)
报纸(106)
图书(7)
学位论文(3)
会议论文(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800)
地方文献 (47)
红色文化 (13)
地方风物 (3)
才乡教育 (1)
文化溯源 (1)
宗教集要 (1)
按年份分组
2014(75)
2013(36)
2012(51)
2011(48)
2010(43)
2009(29)
1999(29)
1995(17)
1989(16)
1981(9)
按来源分组
当代文坛(10)
美术观察(9)
诗选刊(3)
渤海学刊(3)
中国油画(2)
科教文汇(中旬刊)(1)
花城(1)
译林(1)
瞭望(1)
芒种(1)
率性而行文载道
作者:林克  来源:广东艺术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中国戏曲艺术  《牡丹亭》  《窦娥冤》  主观精神  作家  《四声猿》  《西厢记》  戏曲史  戏曲理论 
描述:少了他们手中那支充满“主观”的魔笔怪毫,后人焉能诵到中国戏曲构思的清空豪放,博大开阔;诗意的形神飞动,新奇脱羁;戏义的纵横驰骋,挥洒畅达。他们高扬主观意志,突出主观精神,恰有一种钻向天道深
论乡土文学的总体特征
作者:夏子  来源: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乡土文学  地方色彩  刘绍棠  作家  “乡土文学”  人物性格  乡土神  民族文学  文学作品  现实主义 
描述:论乡土文学的总体特征
文学的使命及文学发展的走向——兼就教于李洁非先生
作者:刘玉峰  来源: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学发展  作家  文学评论  毛泽东  生命体验  当代文学  下等人  社会责任感  刘绍棠  正义理论 
描述:知的大旗,希望作家承担起为老百姓说话的社会责任感.笔者却认为李先生的愿望是一厢情愿的.正义和良知的主题举不起当代文学的大
方仲永年谱
作者:徐强  来源:语文新圃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金溪  北宋  神童  作家  江西  宗族  天才  父亲  金银 
描述:北宋天禧五年(1021年),方仲永1岁。方仲永,江西抚州金溪人。金溪三面环山,盛产金银,一溪绕城,其色如金,故名“金溪”。
蜕变——与张宝玺对话
作者:刘进元 武怀义  来源:英才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蜕变  刘绍棠  通州区  大运河  农村  写作  文学作品  官场  作家  副书记 
描述:没有认真地采访过他,只是把和他的一些聊天儿内容整理成对话。
王英琦散文艺术
作者:华珍  来源:安徽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英琦  散文集  散文艺术  女性散文  作家  现实人生  感情  情感  大西北  阳刚之美 
描述:英琦以其傲岸倔强的阳刚之美,令人刮目相看。王英琦涉足文坛,发表过小说、电影剧本等文学作品,但她还是以全部的激情和赤诚、执拗地偏
“天涯浪女”的情思——评《王英琦散文自选集》
作者:陈南先  来源:博览群书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英琦  散文集  作家  爱因斯坦  选集  散文创作  李清照  张承志  作者  中短篇小说 
描述:百花文艺出版社新近出版了一套作家散文自选集,共十本,《王英琦散文自选集》是其中之一。自称是天涯浪女和永远的女游子的王英琦,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她下过乡,当过工人,做过记者,还在大学中文系作家班就读过
报告文学创作必须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兼与江柳、杨炳同
作者:毛微昭  来源:青海师专学报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创作方法  革命现实主义  报告文学创作  “两结合”  浪漫主义手法  杨炳  作家  革命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描述:同报告文学创作的关系怎样?有些什么独特的要求?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百年树人塑灵魂"--访著名作家刘绍棠
作者:袁士良  来源:北京教育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刘绍棠  百年树人  作家  中小学教育  《北京青年报》  北京二中  教育工作者  关心教育  艰苦奋斗精神  教育思想和方法 
描述::“人民作家,光耀乡土”,落款“通县人民政府”。两副...
刘绍棠小说的独特风格和固定程式
作者:南帆  来源:文艺理论研究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刘绍棠  小说艺术  独特风格  中篇小说  创作才能  作家  艺术风格  小说创作  现实生活  程式 
描述:创作才能的读者舒了一口气,而一些有见识的评论家当时就意识到:这不是偶然的成功,而是厚积薄发的产物。作家在这篇小说中的纵横自如,意味着他找到了自己创作才能与某一部分现实生活的交汇点。因而,《蒲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