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形象结构理论与杜丽娘的形象创造
作者:姚莽  来源: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艺术形象  杜丽娘  贾宝玉  形象结构  《牡丹亭》  汤显祖  复合体  文学艺术  艺术思维  《红楼梦》 
描述:形象结构理论与杜丽娘的形象创造姚莽具有戏剧形式美的形象是在人的想象中加以净化后再次投射出来的一种生命。──(英)詹姆斯.乔伊斯:《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象》一、形像结构理论的提出1.没有形象的艺术和没有艺术的形象,对于戏剧而言,都是不可想象的。形象是艺术...
五行遂昌 一诺千金 绿色崛起新遂昌
作者:暂无 来源:浙江人大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遂昌  长三角地区  钱塘江  历史文化  绿色  旅游名城  东方文明  史前文明  浙江省  汤显祖 
描述:空白。唐末名僧贯休在遂昌唐山隐居14年,画就了《十六罗汉图》;汤显祖主政遂昌五年,创作了戏曲名著《牡丹亭》。1935-1938年,粟裕、刘英率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在王村口镇建立了浙江第一块革命根据地
门罩盛宴之徽州砖雕:安徽博物院藏游春图砖雕门罩赏析
作者:李艳红  来源:收藏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砖雕艺术  古徽州  安徽省  博物院  赏析  明清时期  建筑文化  汤显祖 
描述:县、祁门县、休宁县、绩溪县和江西省的婺源县。明清时期徽商势力逐渐兴起,他们返乡后为煊赫地位、光宗耀祖,大兴土木,《歙县志》载:“商人致富后,重返故里.修祠堂、建园第,重楼宏丽。”由此,创造了震惊世界的徽派建筑文化。作为徽派民居的特色构件之一,徽州砖雕艺术在此时也得以极大兴盛。
《牡丹亭》与青春版《牡丹亭》
作者:暂无 来源:国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青春版《牡丹亭》  《游园惊梦》  《惊梦》  《西厢》  《红楼》  文学传统  代表作  汤显祖 
描述:《牡丹亭》,明代汤显祖的代表作,写“天下第一有情人”杜丽娘因梦生情,一往而深,上天下地,终于返回人间,与柳生梦梅结成连理之事,共五十五出。以《游园惊梦》一折(后分为《游园》《惊梦》两折)为全剧的高峰
情感体验
作者:高蕊  来源:中学生阅读(高中版)(下半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老人  正能量  母亲  情感体验  社会责任  汤显祖  志愿者  感情  先天性心脏病  亲情 
描述: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史铁生做自己感情的奴隶比做暴君的奴仆更为不幸。
梦入游园品昆曲余韵悠悠:昆曲艺术简论
作者:高燕  来源:黄河之声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曲艺术  余秋雨  牡丹亭  昆剧  长生殿  表演  戏曲音乐  族文化  细腻  汤显祖 
描述:遗产名录》,究竟昆曲有什么魅力让我们被赋予某种责任对他进行保护和继承呢?
但是相思莫相负 牡丹亭上三生路:评昆剧《牡丹亭》中的杜丽娘
作者:骆珞  来源:金秋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娘  牡丹亭  汤显祖  封建礼教  柳梦梅  爱情自由  相思  人物形象  追求爱情  个性解放 
描述:《牡丹亭》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剧中女主人公杜丽娘是作者描写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杜丽娘身上有着强烈的叛逆情绪,有着对爱情执著的求和对礼教的彻底反对,她为情而死,为情而生,为中国古代文学
材料作文“其实你不懂我的心”构思演练
作者:丁永辉  来源:写作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材料作文  汤显祖  蜡烛  图书馆  正能量  信任  立意  高级中学  情感态度  囚犯 
描述:【材料作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一对新婚夫妇住进了一幢新居民楼。一天晚上,全楼突然停电,一片漆黑。夫妻两人手忙脚乱地在房间寻找蜡烛,这时,传来了清脆的敲门声。打开门,借着楼道应
找准随文练笔的“点” 踏上“语文园林”的路
作者:潘雅频  来源:小学语文教学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引导学生  随文练笔  语文教学  园林  语文教师  文本  汤显祖  杜丽娘  情感  牡丹亭 
描述:"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这是汤显祖《牡丹亭》中杜丽娘的由衷感叹。观景如此,语文教学亦如此。语文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领学生步入姹紫嫣红的"语文园林",让他们去感
生死更迭,一往情深 昆曲兴衰流变
作者:卫小溪 安初蜜 江自扬  来源:世界遗产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曲  非物质文化遗产  牡丹亭  女主角  中国昆剧  杜丽娘  生死  汤显祖  名誉会长  魏良辅 
描述:"5·18"对于昆曲来说是个神奇的数字,有着起死回生的功效。这仿佛也验证了几百年来昆曲独有的生死轮回。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名誉会长、北方昆曲剧院原副院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项目传承人丛兆桓先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