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论明清《牡丹亭》研究中的影射问题
作者:程华平  来源:上海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  牡丹亭  牡丹亭  影射  影射  戏剧文学评论  戏剧文学评论  文学作品研究  文学作品研究 
描述:论明清《牡丹亭》研究中的影射问题
《牡丹亭》和《红楼梦》中情与理的比较研究
作者:林柳生 郭联发  来源: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红楼梦》  《红楼梦》  情与理  情与理  比较  比较  异同点  异同点 
描述:理”的异同点。本文认为,《牡丹亭》和《红楼梦》中的情与理的相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两部作品的一脉相承,即《红楼梦》中的情与理是《牡丹亭》的继承和发展。它们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情和欲、灵和肉、情爱和性爱、爱情和婚姻的结合与分离;二是“情”之内涵的相对单一性和丰富性;三是情与理对抗冲突的相对表层性和极度深刻性。
关于《牡丹亭》和青春版《牡丹亭》的研究
作者:郑传寅  来源: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宗教智慧  宗教智慧  艺术智慧  艺术智慧  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 
描述:》重新勾起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乡愁,“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几乎没有看过戏的当代大学生突然发现,我们古老的民族文化花园里,竟然伫立着这样一株绝色牡丹,怎能不感慨万千。2008年盛春时节,青春版《牡丹亭》剧组来珞珈山演出,用“观者如堵”、“好评如潮”来形容其盛况,毫不为过。被感动的岂止是珞珈山?整个武汉市那一段时间真的是“满城争说《牡丹亭》”。以下三篇文章记录了武汉大学艺术学系师生观赏这次精彩演出后组织的一次讨论。《〈牡丹亭〉与宗教智慧》一文从宗教文化的角度指出:《牡丹亭》的叙事融进了我国民间广为流播的宗教智慧。剧作出无入有、张皇幽缈的宗教叙事与“为情作使”、彰显人欲的主观意图之间构成一种契合,正是这种契合使“至情”有了超越生死、感人肺腑的艺术张力,宗教智慧转化成了艺术智慧。《妙在离合之际——论青春版...
汉代章句之学与语法研究
作者:任远  来源:语言研究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章句之学  后汉书  孟子章句  语法研究  《周礼  语助  “辞”  “上”  《马氏文通》  语法学史 
描述:汉代章句之学与语法研究
道光初年两淮私盐研究
作者:方裕谨  来源:历史档案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私盐  道光十一年  两淮  清政府  奏折  道光帝  李秉礼  淮盐  孙玉庭  地方官员 
描述:道光初年两淮私盐研究
一部有特色的研究司马光的新作
作者:王曾瑜  来源:中国史研究动态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司马光  王安石变法  评传  研究成果  民本思想  史学成就  治史风格  哲学思想  政治思想  主人公 
描述:司马光是宋代伟大的史学家和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如果说,他的史学成就得到了后人一致的高度赞誉,而评价他的政治活动和思想,却存在很大的分歧和争议。近20年间,有关司马光的传记和论著已出版多部,论文则数量更多。李昌宪先生的《司马光评传》则是最新的一部。晚...
《陆王心学研究》简评
作者:王佃利  来源:东岳论丛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心学  陈献章  陆九渊  王守仁  陆王  思想特色  发展过程  “心”  道家思想  本体论 
描述:以陆九渊和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一直吸引着众多研究者的兴趣。而在这诸多研究心学的论著中,山东社会科学院刘宗贤研究员所著《陆王心学研究》可以说是引人注目的一部佳作。陆王
读《陆王心学研究
作者:姜国柱  来源:中国哲学史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心学  心性之学  陆王  思想渊源  学术思想界  陆九渊  王守仁  哲学家  分析论证  研究成果 
描述:心性之学,一直为中国历代哲学家、思想家所关注,而真正形成为心学学派,则始自于南宋的陆九渊,集大成干明代的王守仁,故学术思想界称之为“陆王心学”。
近年礼学研究综述
作者:惠吉兴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礼学研究  仁礼学说  礼乐文化  《周礼》  制礼作乐  礼乐制度  《仪礼》  古代宗教  周公制礼  礼的起源 
描述:近年礼学研究综述
试论刘师培对《左传》的整理和研究
作者:方光华  来源:孔子研究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左传》  刘师培  今文经学  古文经学  《春秋》  《周礼》  春秋左氏传  学术史  学术思想  康有为 
描述:试论刘师培对《左传》的整理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