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883)
学位论文(522)
图书(118)
会议论文(53)
报纸(35)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306)
地方风物 (118)
地方文献 (114)
非遗保护 (33)
才乡教育 (17)
文化溯源 (11)
宗教集要 (11)
红色文化 (1)
按年份分组
2012(130)
2011(124)
2010(117)
2009(104)
2008(93)
2007(95)
2005(71)
2004(68)
2001(37)
1999(37)
按来源分组
其它(613)
人民音乐出版社(8)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4)
外语与外语教学(3)
天津人民出版社(2)
齐鲁书社(2)
广陵书社(1)
新疆人民出版社(1)
晋中学院学报(1)
巴蜀书社(1)
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读后
作者:韩毅  来源:中国史研究动态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研究  古代史研究  学术史  20世纪  问题探索  李华瑞 
描述:。因此,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研究,从学术史的角度做一系统的回顾与总结,显得非常迫切和必要。然而长期以来,学术界尚未有人从学术史的角度对王安石变法研究做一系统探讨。对此问题探索的滞后,局限了我们对王安石
评《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
作者:刘欢  来源: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  李浩  书评 
描述:评《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
《周礼》中所见的商品价格管理问题研究
作者:朱红林  来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礼》  商品价格  市场 
描述: ,论证了这一制度的历史渊源及其影响。这对于进一步研究先秦时期的市场管理制度具有积极意义。
复张性肺水肿的临床研究
作者:钱素云  来源: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复张性肺水肿  临床研究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pulmonary  急性肺水肿  血管通透性  再灌注损伤  发病机制 
描述:有关。本症发生突然,临床表现差异较大,轻者症状隐匿,重者病情凶险,可危及患儿生命,故应引起临床医生的警惕和重视。
《护理研究》主编王益锵教授
作者:暂无 来源:护理研究杂志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护理研究》主编王益锵教授
资源稀缺应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研究内容
作者:杨光英  来源: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研究内容  资源稀缺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稀缺度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劳动资源  自然必然性  矿产资源  优秀成果  自然资源 
描述:优秀成果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我国的实际进行创造性地研究与探索。而引入稀缺概念并深入分析我国各种资源的稀缺度,以及由此引出的资源合理配置和利用,应是名正言顺和理所当然的。
《抚州师专学报》出版《王安石研究专辑》
作者:暂无 来源: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抚州师专学报》出版《王安石研究专辑》
超高构造变质流体的成矿动力学研究
作者:王思源 郑有业  来源:地质科技情报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超高构造变质流体  剪切带  压扭性向扭张性转化  成矿构造动力学  实例解析 
描述:提出了超高构造变质流体的概念及特征,指出该类流体富含气液及贵金属络合物,主要产生并活动于韧性剪切带,在剪切带由压扭性向扭张性转化过程中,该流体发生浆、液、气分异而充填交代成矿。
岩石室内的水压致裂研究
作者:颜玉定  来源: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水压致裂法  围压  张性破裂  试件  岩石材料  破裂特征  岩石力学  声发射  破裂机制  孔压差 
描述:法与劈裂法所得的岩石抗拉强度基本一致,前者略高.(4)低围压条件下试件致裂时的孔压差(孔压减围压)随围压的升高而升高,当围压超过某一值后,它却随围压的升高而降低.(5)岩石水压致裂所需的环向正应力(拉应力)随围压的升高而降低.(6)水压致裂的AE率图象与常规三轴的截然不同,前者反映张性破裂机制,后者反映剪性或压剪性破裂机制.(7) AE率图反映出水压致裂是沿一个或有限的几个面发生,而常规实验的破裂往往在全体积内发生.(8)水压致裂主要为张性破裂.许多张性总破裂由多次破裂组成.张破裂为环向正应力所致,由内孔壁沿径向扩展至外壁.
岸底丧俗与《周礼》记述的比较研究
作者:赵宇共  来源:民俗研究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礼》  主流文化  孝子  丧葬习俗  人生礼俗  《三礼》  《礼记》  《仪礼》  丧葬仪礼  拖拉机 
描述:的亲疏远近和长幼差异,竟与三千年前《周礼》描述的仪礼契洽吻合,令笔者颇感惊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