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3227)
报纸(2181)
学位论文(139)
图书(80)
会议论文(44)
按栏目分组
地方文献 (3984)
历史名人 (1609)
非遗保护 (28)
红色文化 (16)
宗教集要 (14)
才乡教育 (11)
地方风物 (5)
文化溯源 (4)
按年份分组
2013(377)
2012(633)
2011(515)
2010(531)
2008(531)
2007(351)
2006(218)
2005(170)
2003(88)
1997(43)
按来源分组
其它(248)
上海戏剧(91)
艺术评论(17)
戏剧之家(15)
东方艺术(14)
安徽文学(下半月)(13)
剧作家(6)
学术界(2)
昆明学院学报(2)
青年作家(1)
玉茗花开数牡丹:读上昆《牡丹亭》随想
作者:蒋凡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上海昆剧团  牡丹亭  演出文本  汤显祖  传奇  明代  表演艺术  演员  艺术风格  改编 
描述:上昆版的《牡丹亭》。共有三种不同的演出本一是基本上按汤显祖原作原样演唱的五十五折的全
戏剧中的黑暗精灵——论《哈姆雷特》与《牡丹亭》的鬼魂戏
作者:高旭  来源:攀枝花学院学报(综合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  汤显祖  汤显祖  鬼魂戏  鬼魂戏 
描述:部作品中对情节推动和戏剧表现也产生了独特的审美效果,其中的异同更显示了中西戏剧的沟通与民族特色.
试论陈寅恪先生的《牡丹亭》之杜丽娘“至情”说
作者:姜伯勤  来源:文史知识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陈寅恪  杜丽娘  至情  《吴宓日记》  新资料  汤显祖  古典 
描述:1998年,多卷本《吴宓日记》发表。吴宓先生1919年3月日记,披露了陈寅恪先生提出的昆曲《牡丹亭》中杜丽娘之至情说。陈寅恪先生诗学中,强调古典为旧籍出处,今典为当时事实。《吴宓日记》之新资料,使寅
中日两国的梦意识和梦幻剧——以《牡丹亭》、《井筒》为视点
作者:翁敏华  来源:中国比较文学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中日两国  井筒  汤显祖  杜丽娘  “梦”  民俗文化  中国戏曲  “临川四梦”  《日本书纪》 
描述:中日两国的梦意识和梦幻剧——以《牡丹亭》、《井筒》为视点
得意惟在牡丹 好梦始于游园——《牡丹亭·惊梦》赏析
作者:王茂恒  来源:阅读与写作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牡丹亭  《紫钗记》  传奇  浪漫主义  道人  临川四梦  戏剧家  戏曲史  赏析 
描述:牡丹亭梦》。
论两个“梦”意象构成的浪漫剧及其象征追求——《牡丹亭》与《
作者:骆蔓  来源: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汤显祖  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  “梦”意象  “梦”意象  情结  情结  原型  原型  人文主义意绪  人文主义意绪 
描述:为情结化象征追求。《仲夏夜之梦》中写“梦”则是目的 ,是以原型化象征对生命活力作张扬、生存和谐作表现。《牡丹亭》的戏剧结构是从梦幻转向现实 ,以致太现实人性化 ;《仲夏夜之梦》的戏剧结构是从现实转向
两个梦幻的爱情世界——论《仲夏夜之梦》与《牡丹亭》中梦幻与
作者:李聂海  来源:中国比较文学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仲夏夜之梦  爱情世界  真与幻  汤显祖  莎士比亚  梦幻世界  矛盾关系  人生如梦  非理性 
描述:两个梦幻的爱情世界——论《仲夏夜之梦》与《牡丹亭》中梦幻与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诸版《牡丹亭》杂记
作者:季国平  来源:中国戏剧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园林  杂记  戏曲舞台  舞台呈现  汤显祖  观看  剧本  古典  感受 
描述:“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诸版《牡丹亭》杂记
牡丹亭》校注本“香山嶴里巴”注释献疑
作者:龚刚  来源:中华文史论丛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汤显祖  澳门  澳门  牡丹亭》校注本  牡丹亭》校注本  香山嶴  香山嶴 
描述:非澳门专称;“香山嶴裹巴”的“巴”是“长住”之意。以目前所得到的证据,还无法确证《牡丹亭》中包含了澳门情节,也无法确证汤显祖到过澳门。
倾倒众生,望穿百年:观青春版《牡丹亭》有感
作者:韩江  来源: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青春版《牡丹亭  青春版《牡丹亭  戏曲文化  戏曲文化  市场化推进  市场化推进  现代社会  现代社会  古典艺术  古典艺术  现代艺术  现代艺术  当代人  当代人  汤显祖  汤显祖 
描述:,持续着曲高和寡的尴尬与冷清。作为汤显祖的经典之作,《牡丹亭》在未经“青春化”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