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3642)
报纸(921)
图书(124)
学位论文(108)
会议论文(50)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4327)
地方文献 (400)
地方风物 (35)
红色文化 (21)
宗教集要 (20)
才乡教育 (17)
文化溯源 (13)
非遗保护 (12)
按年份分组
2014(407)
2012(344)
2010(340)
2009(289)
1997(92)
1995(101)
1987(70)
1984(56)
1962(6)
1961(12)
按来源分组
其它(247)
上海戏剧(76)
文学遗产(22)
学术月刊(16)
社会科学战线(11)
江海学刊(4)
北方文学(下半月)(3)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3)
新建设(2)
新建设(哲学社会科学)(1)
明末文学理论家艾
作者:邹自振  来源:古典文学知识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学理论  前后七子  唐宋派  汤显祖  桐城派  四大家  明末  陈子龙  八股文  唐顺之 
描述:明朝万历年间,江西抚州出了一批声贯海内的文学家,汤显祖、邱兆麟、帅机、祝徽为"前四大家",陈际泰、罗万藻、章世纯、艾英为"后四大家"。后四家同出汤显祖门下,饱读诗文,博览经史,虽然官场上不
汤显祖的伦理思想
作者:冯光  来源: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伦理思想  性善  以情格理  率性而已 
描述:汤显祖的诗文和戏剧作品体现了鲜明的伦理思想。他提出了性本善、情有善恶的道德观,认为“真情”是善的,“矫情”是恶的。要达到人生道德的最高境界,必须采用“率性而已”的修养方法。汤显祖的伦理思想
牡丹亭:越剧
作者:汤显祖 吕建华  来源:戏文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剧本  剧本  地方戏  地方戏  越剧  越剧  中国  中国  当代  当代 
描述:牡丹亭:越剧
汤显祖笔下的“情”
作者:程建忠  来源: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汤显祖  《牡丹亭》  《牡丹亭》  《南柯梦》  《南柯梦》 
描述:本文从理论和创作两方面分析了汤显祖关于“情”的见解和认识 ,以及表现在其创作中的“情”的本质和内涵 ,并评述了汤显祖写“情”的思想和创作实践正是当时崇情反理的时代背景下的产物。
从《牡丹亭》看汤显祖的哲学思想
作者:杨小燕  来源: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汤显祖  《牡丹亭》  《牡丹亭》  哲学思想  哲学思想 
描述:的个性,主张至情至性。
汤显祖“情之至”论辨正
作者:田兴国  来源: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汤显祖  情之至  情之至  辨正  辨正 
描述:汤显祖情之至论,当下学术界都把以情抗(反)理作为其核心内涵予以认定,其关键在于对《牡丹亭题词》的读解上。结合临川四梦,两者均不能得出对立关系论断;同时异世之人尽管歧见纷呈,但于中国思想文化传统境域
汤显祖与楚辞的关系论析
作者:黄建荣  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汤显祖  《楚辞》  《楚辞》  屈原  屈原 
描述:汤显祖与楚辞的关系从他青少年时期开始,他一生的经历和生命态度与楚辞有密切的关系。他对楚辞的评价主要表现在对楚辞代表作家屈原及其代表作《离骚》以及楚辞的其他作家、作品的评价方面。同时,楚辞对汤显祖
浅论汤显祖早期诗文
作者:刘玉群  来源: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汤显祖  早期诗文  早期诗文  评价  评价 
描述:汤显祖不仅是个伟大的戏剧家,也是明代负有盛名的诗人.汤显祖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以诗文述之,他的诗不仅是他个人生活情感的写照,同时也是他所处的晚明社会的剪影.汤显祖早期诗歌的思想内容主要包括理想与困惑
潘之恒与汤显祖
作者:张秋婵  来源: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潘之恒  潘之恒  汤显祖  汤显祖  《牡丹亭》  《牡丹亭》 
描述:潘之恒和汤显祖在留都金陵曾经有过短暂的交往,潘汤二人彼此之间的相互赏识及友谊是建立在他们共同的戏曲嗜好及共同的文艺观上的。潘之恒在与汤显祖的交往过程中,也受到其思想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进步的发展
解读汤显祖的“至情观”
作者:易新香  来源: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汤显祖  至情观  至情观  牡丹亭  牡丹亭 
描述:"情"是汤显祖文学思想的核心,而"至情"是其追求的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贯穿于汤显祖整个艺术世界的灵魂。《牡丹亭》是汤显祖"至情观"的最好演绎,其贯通于生死虚实之间的"至情"呼唤着精神的自由和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