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论宋代市舶司官制的演变
-
作者:廖大珂 来源:历史研究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市舶司 海外贸易 市舶制度 路转运使 市舶使 市舶管理 官制 中央集权 王安石变法 转运司
-
描述:试论宋代市舶司官制的演变廖大珂市舶司是中国封建政府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有宋一代,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统治者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出自财政方面的原因,先后对市舶司的官制进行了三次大的变革。对此南宋学者章
-
宋代胥吏的选任与迁转
-
作者:祖慧 来源: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会要》 管理机构 枢密院 尚书省 御史台 王安石变法 孔目官 胥吏 吏员 熙宁
-
描述:宋代在肯吏的管理方面已经形成一套较为完善、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并对明清吏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有关该领域的研究至今仍未引起学者应有的重视。本文在勾沉史籍的基础上,对宋代胥吏的入仕途径、控选标准、铨选
-
苏轼在宋代古文运动中的矛盾心态
-
作者:沈元林 来源:社会科学研究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文运动 苏轼 欧阳修 王安石 诗赋取士 宋代诗文革新 《续资治通鉴》 《续资治通鉴长编》 科举改革 《三朝北盟会编》
-
描述:苏轼在宋代古文运动中的矛盾心态沈元林苏轼在宋代诗文革新运动中的表现,历来是为人所肯定的。本来,作为唐宋古文运动的八大家之一,与韩、柳、欧阳齐名的苏轼,能够得到肯定,也属当然。不过,当我们深入研究
-
宋代提举常平司制度初探
-
作者:贾玉英 来源:中国史研究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提举常平司 宋会要辑稿 四库全书 文渊阁 提点刑狱 商务印书馆 公元 王安石变法 熙宁 常平仓
-
描述:宋代提举常平司制度初探贾玉英宋代提举常平司创置于改革的热潮之中,既是地方行政机构,又是路级监察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对宋代政治体制改革还是经济文化发展均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拟就宋代提举常平司的设置
-
宋代泉州市舶司设立问题探索
-
作者:傅宗文 来源: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市舶司 海外贸易 泉州港 北宋 明州 吕嘉问 熙宁 王安石变法 神宗 转运使
-
描述: 北宋初年,太祖、太宗二朝先后设立广、杭、明州市舶司。一个世纪后,哲宗元祐二、三年(1087年、1088年)才又设立泉、密州市舶司。一个有着悠久海外贸易历史的泉州港,为什么却迟迟才设立市舶司?对此扑朔迷离的问题,本文试作探索。
-
宋代改革中的左、中、右三派
-
作者:徐庆全 来源:炎黄春秋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神宗 司马光 苏武 吕惠卿 当朝 苏拭 老臣 保守派 变法改革
-
描述:早在四十年代,郭沫若曾想把王安石、司马光、苏轼三人写成一部《三人行》,郭老的大作并未问世,但这一重要线索却留给了我们。本文揭示出,王、司马、苏三人在这场政争中各自的立场、态度及其走向,使读者对当时的那场改革有更深层的了解。
-
崇仁县发现宋代地理学家乐史墓
-
作者:陈维新 胥吉祥 来源:南方文物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乐史 地理学家 兵部 侍郎 《太平寰宇记》 地名普查 月池 氏族 著作郎 公社
-
描述:宋兵部侍郎乐史,曾为三馆编修迁著作郎,著《太平寰宇记》,是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 乐史何许人氏,众说不一。崇仁县地名普查组在三山公社中乐村发现乐氏族谱。谱中记载:“乐公讳史,字子正,一字永言,号月池。史居崇仁北里玉清观之北,其母梦异人授五色珠,吞之而生史。”又说他“力
-
宋代编修《神宗实录》的一场风波
-
作者:舒驰 来源:浙江档案杂志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神宗实录》 王安石 吕惠卿 陆佃 私信 撰修 史官 罢相 原件 黄庭坚
-
描述:唐宋以来,历代每个皇帝死后,继嗣者诏敕史官撰修先皇实录已成定例。实录是记载皇帝在位期间的编年体史料长编,也是编年大事记。宋朝有实录院具体负责编修实录,撰修时要利用大量的档案史料。宋哲宗时,礼部侍郎陆佃与另一朝臣黄庭坚同在实录院编修《神宗
-
宋代赣文化的辉煌及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
作者:周绍森 来源:中国典籍与文化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赣文化 中国文化 江西经济 两宋时期 欧阳修 中华文化 王安石 哲学思想 宗教文化 中国人口史
-
描述:宋代赣文化的辉煌及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
宋代免行役钱论析
-
作者:魏天安 来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行役 熙宁 钱法 市易法 官府 王安石变法 论析 行会 《宋会要》 宋神宗
-
描述:是当时争议最多、斗争最烈的一项改革。王安石变法虽是我国史学研究的热门课题,关于免行役钱却几乎完全被忽视;日本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一些专门研究,但又极少涉及免行役钱与行会内部不同阶层的利害关系的问题。本文将从行会的内部结构入手,对免行役钱再作研讨,以求对免行役钱的历史作用作出恰切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