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5576)
期刊文章(5052)
会议论文(86)
学位论文(23)
图书(1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0635)
地方文献 (77)
才乡教育 (13)
宗教集要 (8)
地方风物 (7)
红色文化 (3)
非遗保护 (3)
文化溯源 (2)
按年份分组
2014(5549)
2012(332)
2010(315)
2009(278)
2006(222)
2005(216)
2004(189)
2003(197)
2001(181)
1993(79)
按来源分组
中国青年报(43)
体育教学(7)
党政论坛(6)
江西法制报(5)
教育评论(4)
玉林日报(3)
全国优秀作文选(初中)(1)
杂文选刊(下旬刊)(1)
杂文选刊(1)
中学生阅读(初中教研版)(1)
每一个育人首先都应是一个读书人
作者:彭智勇  来源:今日教育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读书  领导干部  人文精神缺失  钢筋水泥  教育工作  教育系统  创造力  学习  城市  座谈会 
描述:“一个不爱读书的社会,必定是一个人文精神缺失的社会;一个不愿读书的城市,必然是一个创造力贫乏的城市,只能是没有生命力的‘钢筋水泥’森林。”
学者亦应是助学者
作者:刘仲南 沈嘉麟  来源:上海成人教育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成人学员  助学者  教师  学习主动性  学习方法  学习法  教学效果  负迁移  教育工作者  教学活动 
描述:发挥学员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以学员为主体,教师起主导帮助作用,历来是成人教育工作者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为此,教师要以助学者的身份出现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引导学员的思维活动,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充分利用成人学员的特点,帮助他们树立成功的信心有些学员常常因为学习时间少、学习任务
读书的境界
作者:如水  来源:学问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读书  境界  好书  思想  智慧  王安石  老年  放牧  不同年龄段  少年 
描述:古人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窥"、"望"、"玩"三个字极传神地道出了不同年龄段读书的境界。好书是空气和阳光,是思想之舟,是知识的总结,是智慧的钥匙
“磨应是“磨难”
作者:王菊艳 罗华明  来源:中小学校长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课程设计  评价多元化  教学设计  授课者  评价者    年轻教师  任课教师  教研组  学校 
描述:时下,一部分学校为了追求课程设计评价多元化的效果,规定每位年轻教师每学期要开展一次磨。所谓磨,首先是任课教师自己独立进行教学设计进行第一次试上,以教研组
“磨应是“磨难”
作者:暂无 来源:中小学校长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磨应是“磨难”
再谈疑案“莫须有”:“莫须有”应是“恐怕有”
作者:张贵民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莫须有  应是  恐怕有 
描述:景,充分考虑语义流变,动态分析前因后果,认为“莫须有”一词的初始含义应是“恐怕有”,同时对“岳飞之死”整个事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天然函昰禅师的悟道因缘及其禅并重的宗趣
作者:冯焕珍  来源:现代哲学杂志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明末清初  函昰  曹洞宗  妙明真心  并重 
描述:天然函是禅师是明末清初岭南曹洞宗的高僧,在他的弘化下,曹洞宗风大振,僧俗奔凑如云。本文从函昰禅师的悟道因缘及其阐并重的宗趣入手,说明他之所以能在明末清初之际摄受数千僧俗,乃是因其具有深彻的悟境
学习应是学生“再创造”的过程-“乘法的初步认识”后反思
作者:饶丽萍 黄毕年  来源:小学教学设计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小学  数学教学  “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案例  教学反思 
描述:学习应是学生“再创造”的过程-“乘法的初步认识”后反思
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应是反思的、多元的、深刻的,
作者:李强  来源:小学教学研究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小学  语文课  阅读教学 
描述: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应是反思的、多元的、深刻的,
继续教育应是一种全民化教育——论继续教育与成人教育、职业
作者:张伟远  来源:中国远程教育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继续教育  成人教育  职业教育  远程教育  教育体系 
描述:,在继续教育对象的界定中包含了成人教育。职业教育、远程教育;在成人教育对象的界定中包含了继续教育、职业教育、远程教育;在职业教育对象的界定中包含了继续教育、成人教育、远程教育;在远程教育对象的界定中包含了继续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总的来说,这四种教育互相重叠、互相包含。作者认为,这种现状不利于我国发挥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优势。作者进而参考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并根据我国教育实情。建立了我国教育系统的构想模型:包括两个系列(正规教育和继续教育)、九个层次(从学前教育至博士、)、两类对象(全日制学生和在职成人学生)、三种模式(面授教学、远程教学、混合式或整合式教学)。作者最后提出,与知识经济社会相适应的应该是全民化的继续教育,而不再是与工业化社会相适应的精英继续教育。[著者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