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69)
报纸(157)
会议论文(3)
学位论文(3)
图书(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300)
地方文献 (17)
地方风物 (10)
宗教集要 (3)
非遗保护 (1)
红色文化 (1)
才乡教育 (1)
按年份分组
2013(12)
2011(16)
2007(15)
2003(8)
1997(5)
1995(5)
1992(4)
1984(4)
1977(1)
1953(1)
按来源分组
山东中医杂志(2)
古今谈(1)
上海艺术家(1)
阴山学刊(1)
食品与健康(1)
文物(1)
航天工业管理(1)
哲学研究(1)
杜甫研究学刊(1)
新音乐出版社(1)
试论汤晚期剧作的曲调性格
作者:章军华 张朝霞  来源: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南柯记》《邯郸记》主腔曲调性格 
描述:绪的激宕变化.
一瓣心香玉茗——蒋士铨与汤显祖比较论略
作者:徐国华 陈志云  来源:电影文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曲  戏曲  汤显祖  汤显祖  蒋士铨  蒋士铨  比较  比较 
描述:汤显祖与蒋士铨同是明清戏曲史上卓越的传奇名家。蒋氏在生平际遇、人品气节上与汤氏相若,在戏曲创作方面明显受其影响。二人实可称得上是江西戏曲史上的双子星。
文灏\林斤澜沉默是金
作者:散木  来源:晚晴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邓友梅  从维熙  刘绍棠  文灏  右派  作家  毛泽东  国民党军  卫立煌  北京市 
描述:,由此躲过一劫。 甚至,还有许多人根本就是“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当然他们也就因为“沉默是金”而无恙了。 据程绍国的《林斤澜说》(其中有一节《天可怜见——林斤澜与“右派”擦肩而过》),作家林斤澜也早已在“名册”之中,当时和他同辈且稔熟的作家中已“有数不清的右派”,如汪曾祺、邓友梅、刘绍棠、从维熙、邵燕祥、唐达成、王蒙、叶至诚、高晓声、陆文夫等等,然而林斤澜居然“唯独‘漏网’”,何以之故?原来,当时北京“文联”秘书长要把林斤澜打成“右派”,可惜一番折腾,仍让林斤澜逃脱了,因为“专案”的结论竟是此人“没有材料”。
刘辰未登陆象山之门考
作者:李超  来源:兰台世界(下旬)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刘辰  登陆象山之门  顾嗣立  吴澄 
描述:刘辰生平中"少登陆象山之门"一说的材料来源,学界始终没有弄清楚。其实此说最早出现于顾嗣立《元诗选》三集甲集"须溪先生刘辰"小传,顾嗣立作出这样的判断实际上是他对元人吴澄一篇序文的误读。
吴炳才校友喜当新
作者:暂无 来源:文楼乡音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吴炳才校友喜当新
魏了《周礼折衷》经学特点探析
作者:夏微  来源: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魏了  《周礼折衷》  宋代《周礼》学 
描述:放矢地批驳;对于宋代《周礼》学代表作王安石的《周官新义》,魏了一方面肯定其学术价值,另一方面则批评王安石阿附郑《注》,未能领会《周礼》所蕴先王政治精髓,导致变法误国.这些特点展示了魏了的《周礼
不觅仙觅睡
作者:李峥  来源: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养生理论  人体健康  王安石  食补 
描述:传统养生理论讲"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觉补",宋代王安石曾写道:"花村幽窗午梦长,此中与世暂相忘。华山处士如容见,不觅仙觅睡。"可见古人早已意识到睡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
以智的禅学思想
作者:暂无 来源:汉学研究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以智  禅宗  易经  曹洞宗  晚明  Fang  Yizhi  以智  Chan  Buddhism  Book  of  Changes  Tsaodong  school  曹洞宗  late  Ming 
描述:以智的禅学思想
封邑邦国
作者:金兆梓  来源:历史研究 年份:195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部落  甲骨文  说文解字  同义  会意兼形声字  本义  恩格斯  段玉裁  周礼  解释 
描述::"国,谓王国;邦国、诸侯国也。""邦国"不就是"爵诸侯之土"吗?那末"封"也即是邦国,而"封"和"邦"、"邑"、"国"也就都可互训。这四字不但可互训,而且都可互用。"尚书""康诰"序:"邦康叔。""分器"序:"邦诸侯。""蔡仲之命":"乃命诸王邦之蔡。"这明明就是"封康叔"、"封诸侯","封之蔡",都是
古代的养生奇
作者:陈世发  来源:家庭医学杂志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保健养生  徐春甫    无忧散  人生哲学  《古今医统大全》  青原行思  借鉴意义  中国古代  古代典籍 
描述:是唐代著名禅师石头希迁的“心药方”。希迁(公元700—790),俗姓陈,端州高要(今广东省)人。拜在青原行思的门下,曾在六祖慧能处求法,六祖圆寂后参行思。后住衡山南寺,在寺东一平阔石头上结庵,所以世称“石头和尚”。91岁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