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农药学学报》部分审稿专家
-
作者:暂无 来源:农药学学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审稿专家 农药学 学报 红叶李 刘尚 严谨治学 姓氏 孟子 排序 编辑部
-
描述:一宾张友军折东梅郑裴能周军英周明国周志强朱金文朱鲁生宗兆峰Philip W.Lee在此本刊编辑部及广大作者、读者对各位审稿专家严谨治学的态度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希望您能一如既往
-
采取有效措施 努力办好《台湾工作通讯》:国台办主任助理张铭
-
作者:暂无 来源:台湾工作通讯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组稿 发行工作会议 工作通讯 编辑部 创刊 办刊 支持 中央台办 张铭清 代表
-
描述:,重点
-
怀念绍棠:一位编辑写于一位作家的纪念日
-
作者:徐兆淮 来源:太湖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刘绍棠 中年作家 新时期文学 乡土文学创作 编辑部 大运河 当代文学史 文学编辑 钟山 右派
-
描述: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到本世纪初,不觉间竟干了三十年的文学编辑工作。期间联络、结识的来自全国老中青作家可谓多矣。而那时的通讯工具甚为简陋,除了书信来往,就连家庭电话也是稀罕之物,何谈手机、电脑等现代通讯、办公用具?从编辑岗位退休多年,年过七旬之后,闲暇里整理旧日书报杂志,忽而发现来自全国老中青作
-
丁玲办《中国》的几个片段(上)
-
作者:王增如 来源:读书文摘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刘绍棠 丁玲 中国文学 中国作家 编辑部 稿子 作品 长篇小说 副主编 招待会
-
描述:已"的勃勃雄心,淋漓尽致地
-
读者的回应是最大的鼓励
-
作者:暂无 来源:团结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交流与沟通 贯彻落实 党员干部 读者 党刊 提案工作 栏目 选举法 编辑部 表达
-
描述:举法》"
-
心灯:病中的作家王默沨
-
作者:张峻 来源:长城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长篇小说 作家 写作 文学 八十年代 刘绍棠 大公报 青海湖 编辑部 老师
-
描述:省的当红作家,曾连续出版了几部长篇小说。尤其第一部长篇小说《踏莎行》问世,反响强烈。《人民日报》《文艺报》《光明日报》《河北日报》相继发表了评论,江苏广播电台全文配乐连播。他那时在文艺界很是
-
通往北京的路
-
作者:杨文清 来源:北京文学(精彩阅读)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刘绍棠 沈从文 北京文学 北京市 作品 文学道路 编辑部 老舍 大运河 北京西站
-
描述:2009年10月16日黎明,西安发往北京的火车途经石家庄。窗外清寂的晨色中,影影绰绰的黄土地上,横七竖八的乡间小路,溪流似的淌进暗黑的村庄。旅客们相继从沉睡中苏醒过来,有—搭没一搭地闲聊。渐渐地,晨光熹
-
丁玲办《中国》
-
作者:王增如 来源:江南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丁玲 中国文学 刘绍棠 中国作家 作协 编辑部 文学作品 牛汉 长篇小说 出版社
-
描述:是我1985年9月14日的一段日记,那一天是星期六,丁玲在协和医院住了整整两个月,刚刚出院后的第三天。24天之后,10月8日,她因急诊再次住进协和医院,一入院医生就下了高规格的医嘱:按“病危”护理!那一次,老太太住进去就再也没有出来。 我不是《中国》正式的工作人员,但是我耳闻目睹了它创办的经过,并且保存了一些重要的档案资料。二十多年来,我常常想起丁玲那句话,觉得有责任把我所知道的“丁玲办《中国》”披之于世,展之读者。我想,它不仅是丁玲晚年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一章。 《中国》创刊于1985年1月,到1986年3月逝世,丁玲做了15个月主编。此后,《中国》又艰难地生存了8个多月,到1986年底夭折,一共出版了18期。 创办《中国》,是丁玲晚年除写作以外耗神费力最多的一件事情,她把对繁荣中国文学的期望寄托于《中国》,把投身改革的热情付诸于《中国》,把“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勃勃雄心,淋漓尽致地展现于《中国》。
-
《文史知识》2013年编委会召开
-
作者:暂无 来源:文史知识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史知识 编委会 编辑部 工作计划 本年度 黄松 主编 成果 汇报 肯定
-
描述:【本刊讯】5月7日上午,由《文史知识》主编黄松先生主持召开了2013年编委会。各位在京编委出席,编辑部同仁与会。会上,编委们听取了《文史知识》2012年度的工作汇报及本年度的工作计划,肯定了刊物
-
元淮《昭君出塞》与马致远《汉官秋》
-
作者:暂无 来源:文学遗产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昭君出塞》 马致远 《文学遗产》 汉官 《汉宫秋》 元杂剧 编辑部 诗人
-
描述:《文学遗产》编辑部: 今年《文学遗产》第一期上读到了《读〈元杂剧选注〉》一文,该文指出了《选注》书中的不足之处,我们准备在以后的选本中考虑修改。该文的作者在评论这本书时,也和我们一样,疏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