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894)
学位论文(522)
图书(118)
会议论文(53)
报纸(35)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314)
地方风物 (118)
地方文献 (117)
非遗保护 (33)
才乡教育 (17)
文化溯源 (11)
宗教集要 (11)
红色文化 (1)
按年份分组
2012(133)
2011(124)
2010(120)
2009(105)
2008(94)
2007(95)
2005(71)
2004(68)
2001(38)
1999(39)
按来源分组
其它(613)
人民音乐出版社(8)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4)
外语与外语教学(3)
天津人民出版社(2)
齐鲁书社(2)
新疆人民出版社(1)
晋中学院学报(1)
巴蜀书社(1)
中国行政管理(1)
跳脱既定范式回归学生主体:陆九渊"自立自得"教学原则对语文
作者:丁文萃  来源:课外阅读(中旬)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学生主体  自立自得  写作教学 
描述:写作教学的启示,从彰显学生主体、回归生活情景、反思批判阅读三方面对语文写作教学改革作理论上的探析.
“凝情半日懒梳头”抒情范式的生命延续:从《花间集》到晏几道
作者:唐海英  来源:北方文学(中)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凝情半日懒梳头  抒情范式  晏几道  《小山词》  《花间集》 
描述:美效果的抒情方式却是在词体中完成的。这一抒情范式在文人词之祖《花间集》中受到词人的普遍青睐,他们反复运用此种抒情范式,取得了令人满意的艺术效果。在此后的词史进程中,晏几道自觉地学习“花闻”传统
从戏剧范式看中西艺术审美精神的差异:以青春版《牡丹亭》和音
作者:安博 石蒙蒙  来源:戏剧文学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戏曲  中国戏曲  西方戏剧  西方戏剧  《牡丹亭》  《牡丹亭》  《猫》  《猫》  艺术审美精神比较  艺术审美精神比较 
描述:式比较的切入点,对这种艺术类型进行认真细致的考量和比照,从而分析出中西艺术潜在的差异,对于更好的理解中国传统艺术精神提供更多的理论佐证。本文以中西戏剧艺术的具体文本为参照,从实际的戏剧作品青春版《牡丹亭》和音乐剧《猫》入手,对显在的艺术内容和形式进行尝试性分析,进而得出些中西艺术内在的深层次差异,从而使我们深化对中西艺术理念的理解,作为窥见以人为审美主体的中西文化创作者在审美精神上的差异。
承古启今 自成一家:简谈王仁杰剧作的美学范式
作者:王蕴明  来源:剧本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氏  琵琶行  牡丹亭  悲悯情怀  节妇  白居易  王仁杰剧作  作家  心路历程  西厢记 
描述:的体认,有论
科学思想应是思想史的基础——关于思想史研究的若干思考
作者:邢兆良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科学技术哲学)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科学思想  思想史  研究 
描述:本文提出 ,应以科学思想为基础重新构造思想史的逻辑框架 ,因为科学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它涉及人和自然、人和人相互关系的最基本的问题 ,科学是文化的基础 ,所以科学思想应是社会思想体系构架的基础 ,应是思想史的基础。
科学思想应是思想史的基础--关于思想史研究的若干思考
作者:邢兆良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科学思想  思想史  研究 
描述:本文提出,应以科学思想为基础重新构造思想史的逻辑框架,因为科学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涉及人和自然、人和人相互关系的最基本的问题,科学是文化的基础,所以科学思想应是社会思想体系构架的基础,应是思想史的基础.
《周礼》会计史料再探
作者:李孝林  来源:重庆商学院学报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会计  史料  研究 
描述:《周礼》会计史料再探
研治古代文史的必备入门书籍:读黄永年先生著《古文献学四讲》
作者:辛德勇  来源:书品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文献学  研究  书评 
描述:在现代社会中,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需要具备某些必备的基础知识。从事中国古代文史方面的研究,则首先需要对于古代文献具有相应的了解。道理很简单,历史已经远去,我们只能主要依靠古代文献的记载,尽可能地接近
史海钩沉内部不纯导致改革失败——王安石变法引出的教训
作者:宋曲霞  来源:探索与争鸣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北宋历史事件  研究 
描述:史海钩沉内部不纯导致改革失败——王安石变法引出的教训
刘绍武论仲景辨证论治方法浅析
作者:任添华 李伟 张淑文  来源:中医药学刊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伤寒论  辨证方法  研究 
描述:<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撰于三世纪初.现存较早的有明·赵开美影宋刻本<伤寒论>(简称"宋本")和金·成天已<注解伤寒论>(简称"成本"),张仲景以六经辨证为纲,对伤寒各阶段的辨脉审证大法以条文形式作了论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