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70)
报纸
(3)
学位论文
(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71)
地方文献
(3)
地方风物
(1)
按年份分组
2011
(4)
2009
(4)
2008
(6)
2006
(1)
2004
(3)
1997
(2)
1996
(4)
1995
(5)
1989
(2)
1983
(3)
按来源分组
咬文嚼字
(6)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2)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
语言研究
(1)
语文教学与研究
(1)
中国俄语教学
(1)
河西学院学报
(1)
中国妇女(英文版)
(1)
党的生活(江苏)
(1)
文史天地
(1)
相关搜索词
《送杨少尹序》
《周礼》
“温文尔雅”
团圆饭
修辞研究
姓名结构
基本途径
女子
名词谓语句
孔子
“老大”
应伯爵
汉语
名物词
“燃点”
《开到荼縻花事了》
司寇
吴语区
“喜”
孔颖达
中学
郑玄
《周礼正义》
临川
天地自然
土豆
声符
动词词尾
修辞法
首页
>
根据【检索词:汉语词义】搜索到相关结果
70
条
从《周礼·考工记》看《
汉语
大字典》和《
汉语
大词典》的释义
作者:
李亚明
来源:
语言研究集刊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辞书
释义
汉语
大字典
汉语
大词典
考工记
描述:
文章通过与《周礼·考工记》比核,探讨《
汉语
大字典》和《
汉语
大词典》相关词语的释义问题。
《
汉语
大词典》释正四则
作者:
王智群
来源:
台州学院学报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
汉语
大词典》
方言大词典
《大词典》
江淮官话
语文辞典
中原官话
西南官话
包子
吴语区
牡丹亭
描述:
于1995年出版完毕的《
汉语
大词典》(以下简称《大词典》)是一部大型的、历史性的
汉语
语文辞典。它涉及面广,材料详实可靠,是我们语文工作者必不可少的工具书之一,为我们学习和研究提供了诸多便利。但也
“喜”字的由来
作者:
胡金开
来源:
农村发展论丛:实用版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喜”
汉语
来源
王安石
“双喜临门”
描述:
“喜”字的由来
《
汉语
大词典》词条(初稿)选登
作者:
暂无
来源:
辞书研究
年份:
1984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汉语
大词典
水浒传
吕氏春秋
后汉书
孟子
红楼梦
高诱注
孔颖达
王安石
司马相如
描述:
予不用了。
《墨池记》中“告”字释谈
作者:
冯晓岚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墨池记》
“告”
中学
语文
曾巩
词义
描述:
《墨池记》中“告”字释谈
论
词义
引申在训诂实践中的应用:孙诒让《周礼正义》研究
作者:
方向东
来源:
中国训诂学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礼正义》
引申
研究
描述:
代语文学》中指出,孙氏《周礼正义》训释《周礼》词语有十端,其中—端就是从多角度训释
词义
,有引申义,有古义.据笔者在研读中统计,孙氏在《周礼正义》中共有177处运用引申来训释
词义
.本文在对这些用例
《周礼》名物词贮存的上古时代华夏民族的思维模式
作者:
刘兴均
来源:
东方丛刊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汉语
词汇
古代
周礼
思维
模式
描述:
名物词作为具体特定物的名称是客观实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把主观感觉到的客体形象经过思维的类化处理,借助有声语言外显出来的结果,因而它就带有意识或精神的印记。语言是有民族性的,语言的民族性表现在它鲜明地表现了民族的精神。正如洪堡特指出的:“语言仿佛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
《
汉语
大词典》若干礼制词目释义献疑
作者:
吕友仁
吕咏梅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
汉语
大词典》
释义
郑玄注
《周礼
《大词典》
《左传》
礼制
《仪礼·丧服》
孔颖达
鲁桓公
描述:
《
汉语
大词典》若干礼制词目释义献疑
从“陆九渊语录”看《
汉语
大词典》的若干疏失
作者:
曾昭聪
来源: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九渊语录
词语
汉语
大词典
描述:
本文以“陆九渊语录” 为例,从四个方面谈到了《
汉语
大词典》的疏失。
汉语
教育应是打通生命的教育
作者:
杨骐文
来源:
湖南教育(中旬刊)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语文教育
生活方式
汉语言
综合性学习
天地自然
引导学生
人与自然
生命秩序
大阅读
种生命
描述:
通生命的教育。这种人与大地的独特的精神联系,也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独特方式。正如刘铁芳教授所说:“我们的汉字象形文字本来就是从自然出发的,即使是一万年前的文字,也可以通过文字回到自然,象征自然和人的世界的统一。这是汉字的根本意义,始终标志着中国人独特的生存方式。”所以另一方面,这种生活方式,又是中华民族民族性的重要体现。当然,汉语言承载的,除了民族性之外,其实还有超越民族性的人类共通性,人类千百万年来生活在大地上的气息和密码,通过语言文字的承载,使人的精神生命成为一条从远古流淌至今的河。每一个人,都从这条河中获得精神的滋养。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