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宋差役的变化和改革
-
作者:王棣 来源: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差役 乡村地主 下户 熙宁 州县 特权 王安石 北宋 雇役法 神宗
-
描述:此,原则上说,北宋差役的承担者是乡村地主而不是广大农民.
-
对情绪情感定义的管见——兼与杨泽民同志商榷
-
作者:杨巍峰 来源:心理学探新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情绪情感 情感体验 新探讨 新定义 美国心理学 客观事物 生理生化变化 认识过程 心理现象 教科书
-
描述:979年年至1982年期间出版的国内教科书和专著中,对这样一个基本概念的定义就有七种以上。这很不利于对心理学的学习和心理科学本身的发展。因此,把情绪情感的定义
-
作家应是人民群众思想情绪和革命要求的表现者--论柳青的艺术
-
作者:刘建军 蒙万夫 张长仓 来源:延河 年份:197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作家应是人民群众思想情绪和革命要求的表现者--论柳青的艺术
-
从《浣溪沙》看晏殊令词的感伤情绪
-
作者:徐猛 陈蕾 杨海英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殊 令词 感伤情绪
-
描述:北宋前期婉约派的著名词人晏殊,在唐五代到北宋的词体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其尤致力于小令创作,并展现出了自己的特色。其中,浓重的感伤情绪在令词的创作过程中,使其抒情方式逐渐演变,艺术手法
-
变化的传统习俗:不变的年味是亲情
-
作者:肖家鑫 李昌禹 来源:华商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传统习俗 亲情 形象描绘 《元日》 精神情感 中华民族 过年 王安石
-
描述:不变的应是春节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的集体精神情感——团圆、祥和、平安、喜庆。
-
品《牡丹亭》之探索“梦”的前奏与情感的变化
-
作者:周明璃 来源:科教文汇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梦 梦 前奏 前奏 情感 情感 哀怨 哀怨
-
描述:变化所导致这场梦的必然原因,从而证明这场梦对于现实的意义,以及与生命体内在逻辑的关系。
-
《牡丹亭》中“情”的变化与表现手法的差异
-
作者:尚永亮 来源: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杜丽娘 杜丽娘 至情 至情 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 梦 梦
-
描述:”,遂使得剧中人物顿失光彩,意薄味寡,难以再激起波澜。将人物命运建立在脆弱、虚假乃至庸俗的结局上,是作品的一大败笔,使剧作不仅缺少那种发自肺腑之“情”的贯穿,而且也失去了不可忽视的曲终奏雅之妙。
-
电张性 T 波变化
-
作者:张爱光 来源:河南省人民医院院刊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电张性 T 波变化
-
论宋仁宗时期弓手制度的变化
-
作者:陶绪 来源: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仁宗 弓手制度 阶级矛盾 宋神宗 王安石变法
-
描述:本文论述了宋仁宗时期弓手制度的变化特点和原囚及其造成的后果。弓手制度反映了宋朝的社会问题和阶级矛盾,说明了王安石变法的必要性。
-
宋代学校教育的变化与理学统治地位的确立
-
作者:袁征 来源:孔子研究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理学思想 王安石 统治地位 理学家 朱熹 宋代社会 宋代教育 历史学 综合考察 注疏
-
描述:闻的经学流派逐渐发展壮大,最后主宰全国教育的过程和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