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951)
学位论文(539)
图书(119)
报纸(113)
会议论文(54)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449)
地方文献 (125)
地方风物 (120)
非遗保护 (33)
才乡教育 (20)
宗教集要 (17)
文化溯源 (11)
红色文化 (1)
按年份分组
2012(137)
2011(142)
2010(127)
2009(116)
2008(102)
2007(101)
2005(74)
2004(72)
2001(38)
2000(32)
按来源分组
其它(633)
人民音乐出版社(8)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4)
外语与外语教学(3)
天津人民出版社(2)
齐鲁书社(2)
新疆人民出版社(1)
晋中学院学报(1)
巴蜀书社(1)
成人教育(1)
研治古代文史的必备入门书籍:读黄永年先生著《古文献学四讲》
作者:辛德勇  来源:书品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文献学  研究  书评 
描述:在现代社会中,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需要具备某些必备的基础知识。从事中国古代文史方面的研究,则首先需要对于古代文献具有相应的了解。道理很简单,历史已经远去,我们只能主要依靠古代文献的记载,尽可能地接近
史海钩沉内部不纯导致改革失败——王安石变法引出的教训
作者:宋曲霞  来源:探索与争鸣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北宋历史事件  研究 
描述:史海钩沉内部不纯导致改革失败——王安石变法引出的教训
刘绍武论仲景辨证论治方法浅析
作者:任添华 李伟 张淑文  来源:中医药学刊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伤寒论  辨证方法  研究 
描述:<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撰于三世纪初.现存较早的有明·赵开美影宋刻本<伤寒论>(简称"宋本")和金·成天已<注解伤寒论>(简称"成本"),张仲景以六经辨证为纲,对伤寒各阶段的辨脉审证大法以条文形式作了论述.  ……
胡应麟的两则《水浒传》研究资料补证
作者:陈丽媛  来源: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胡应麟  《水浒传》  研究  资料 
描述:明代学者胡应麟的小说理论研究侧重于文言小说方面,但其对通俗白话小说亦给予相当的重视与研究,尤其对于《水浒传》的研究,在其著作中有两条关于《水浒传》的研究资料,一向不为人所重视,本文对这两条资料进行了
校本课程应是启迪灵性的“鸡汤”
作者:兰玉婷  来源:中小学校长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三级课程  校本课程  研究 
描述:创新,为发展办学特色提供了广阔空间。
赤通高速公路撒力巴至下洼段张达沟大桥空心薄壁墩混凝土温控方
作者:王骁 马天丽 傅燕峰  来源:黑龙江交通科技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薄壁墩  防裂  研究  配合比 
描述:桥梁薄壁墩是桥梁的重要结构,也是裂缝容易发生和发展的部位,对该部位结构加强质量控制十分必要,采取有效温控措施的情况下,可以确保薄壁墩混凝土不出现有害温度裂缝。
宋明儒学的中心课题
作者:杜维明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与哲学史)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明儒学  道德实践  知识分子  科举制度  陆象山  刘宗周  王阳明  主观主义  儒家  道德理想 
描述:宋明儒学的中心课题[美]杜维明宋明儒学,如果根据日本岛田虔次先生的提法,可以说是东亚文明的体现。也就是说宋明儒学的兴起,如果从中国的儒学的发展来看,是儒学第二期的发展。第一期是先秦两汉,经过了魏晋
职教中心也应是职教信息中心
作者:王天霞  来源:职教论坛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职教中心  职业技术教育  职业教育中心  信息中心  信息服务  培养目标  专业设置  地位和作用  地方经济发展  信息功能 
描述:职教中心也应是职教信息中心王天霞随着职业技术教育的深入发展,许多地(市)县都相继成立了职教中心.这表明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又上了一个新水平,但目前对职教中心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一般认为,职教中心
王安石以“人才”为中心的教育改革及启示
作者:吕朝龑 焦喜荣  来源: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教育  改革  人才 
描述:王安石以“人才”为中心的教育改革 ,其出发点是对冗、庸、懦、奸、奢、贪的宋代官吏的疾愤 ,其核心是重视教育以培养“通经致用之人才”的理念 ,其策略是对人才“教之、养之、取之、任之”之道的全方位思考
“政府采购中心”应是怎样的机构
作者:暂无 来源:市场周刊(新物流)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政府采购中心  财政部门  政府采购工作  事业组织  监督制约机制 
描述:随着政府采购行为的日益规范化,不少地方财政部门成立的“政府采购中心”等集中采购机构,因其机构的“特殊身份”带来的弊端逐渐地暴露了出来,有的已影响到了政府采购工作“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