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7820)
报纸(972)
学位论文(181)
图书(154)
会议论文(4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9006)
地方文献 (96)
宗教集要 (26)
地方风物 (19)
非遗保护 (8)
红色文化 (7)
文化溯源 (6)
才乡教育 (1)
按年份分组
2014(522)
2013(469)
2012(544)
2011(581)
2010(573)
2009(494)
2008(433)
2004(238)
1992(108)
1989(116)
按来源分组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8)
晋阳学刊(16)
新世纪周刊(3)
中国企业家(1)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华章(1)
新民周刊(1)
商业故事(1)
老年学习生活(1)
杭州文博(1)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作者:吴晓波  来源:新商务周刊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经济变革  积贫积弱  中国经济  春秋时期  王安石  邓小平  内容简介  出版时间  改革开放政策  大学出版社 
描述:度崛起,重
王安石变法的事与愿违(下)
作者:陈为人  来源:名作欣赏(鉴赏版 上旬)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答司马谏议书》  司马光  苏东坡  变革 
描述:王安石、司马光、苏东坡在变法中的定位 王安石一篇名扬天下、传诸后世的《答司马谏议书》,成为这场变革与反变革殊死较量的见证。
北宋对古代文献注释的变革
作者:崔文印  来源:史学史研究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刘敞  古代文献  解释  周礼  小传  经义  读书志  论语  注释 
描述:守章句注疏之学”的沉闷局面。(引文见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七经小传》共分上、中、下三卷,上卷包括《尚书》和《毛诗》;中卷包括《周礼》、《仪礼》、《礼记》和《春秋公羊传》;下卷则是《论语》。从形式上看,《七经小
论北宋政治变革时期的文化
作者:李华瑞  来源:文献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变革时期  王安石  欧阳修  范仲淹  庆历新政  北宋  变法  文化革新  政治革新  义理之学 
描述:论北宋政治变革时期的文化
道学形成及道学对儒学影响论略
作者:董国军  来源: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变革  道学  范仲淹  王安石  二程  朱熹 
描述:儒学长期局限于训诂与注疏,到唐末、五代时期,已越来越僵化与衰微。两宋时期,求变思潮成为思想界与政治界的主流。政治的改革,学术思想的发展,相互交织,相互渗透,最终催化了道学的形成。道学融会佛、道思想,较好地解决了儒学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使儒学重新走上了独尊的地位。
浅析司马光的变革理论及与王安石的分歧
作者:魏春初  来源: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司马光  王安石变法  变革理论  祖宗之法  皇权主义者  封建等级制度  《宋史》  节减支出  变革思想  财政管理 
描述:争黔首”.而司马光反对更改“祖宗法度”,其要害也是维护以皇权为中心的封建等级制度.他们不同的只是“治国之要”的看法和做法而已.本文试图就司马光的变革理论及与王安石的分歧,进行一些探讨,以供同仁商榷.
王安石变法中的吏制变革
作者:陶绪  来源: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吏制  王安石变法  吏人  熙宁  吏治    两个阶段  枉法  封建统治  额条 
描述: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领导了一场挽救赵宋封建统治危机的改革运动。历史上被称之为王安石变法。这次变法,从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在政治、经济、学校教育诸方面进行了变革。吏制的变革是其重要内容
张载与王安石变革思想异同浅析
作者:郝秀菊  来源: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张载与王安石变革思想异同浅析
文道与人才
作者:金诤  来源:学术研究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文道  苏轼  道学家  科举制度  诗赋取士  人才  变革  司马光  士大夫 
描述:案提交朝廷讨论之时,司马光等守旧派大臣对之皆无异辞。①在这场表现为政见的“文道之争”中,站在对立面上的是苏轼。他的《议学校贡举状》是当时唯一持反对意见的奏状。苏轼针对变革“重道轻文”的思想,尖锐地质
思维定势之害
作者:于今  来源:中华儿女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突破思维定势  创新思维能力  王安石  创新能力  中国历史  思维特点  变革  毛延寿  孟尝君  国家 
描述:中国从古至今,怪事都不少,古代穷人家的男孩子去做太监,运气好的,会巴结主子的,说不定还会攀上荣华富贵;女孩子则不论穷富,都要从小裹上脚,如果能裹出个三寸金莲,家人倍感荣耀不说,说不定还能结上一门好亲事。男子受阉,女子裹脚,在封建时代中并没有几人站出来说这些有什么不妥。如今虽已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