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02)
报纸(28)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25)
地方文献 (4)
地方风物 (1)
按年份分组
2011(18)
2010(12)
2008(4)
2007(7)
2006(9)
2005(10)
1998(1)
1997(1)
1986(3)
1982(6)
按来源分组
绵阳晚报(1)
陇南日报(1)
东坡赤壁诗词(1)
老友(1)
晋阳学刊(1)
名作欣赏(1)
姑苏晚报(1)
小作家选刊(作文考王)(1)
小作家选刊.作文考王(中学)(1)
徐闻史志(1)
大明湖畔怀曾巩
作者:陶锦文  来源:江苏政协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大明湖  曾巩  济南城  大清河  主要来源  城市建设  生活用水  任职期间  为政清廉  文学家 
描述:两座馆舍,称为南北二堂;南堂近泺水,故名泺源之堂。这两座馆舍的修建,有助于济南的城市繁荣。二是济南地下多泉,遍及全城,泉水最后汇于城北的大明湖,由北水门流入大清河。这些泉流是济南城内居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为了防止大清河暴涨时倒灌入城,曾巩用库银采办石料,分建了两扇水闸,既保护了水源免受污染,又使涨水有所渲泄,大大改善了济南城内的环境。曾巩在济南为政清廉,爱民如
论王安石议政的咏史怀古诗
作者:李唐  来源:学术交流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议政诗  咏史怀古诗  顺向式“嫁接”  逆向式“翻案” 
描述:一是顺向式的“嫁接”,即指诗中的议论沿着史料固有的评价系统,抓住适当契机,把固有评价系统之外的思想嫁接上去,以新出精,以超越出深;一是逆向式的“翻案”,即指诗歌对同一史料的议论,完全与既有的评价系统相反,有时就是针对既有评价系统的某一点展开“驳论”,在“翻案”中见深刻,使议论通向现实政治。
从王安石的《伤永》谈起
作者:王兰香  来源:人口与优生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从王安石的《伤永》谈起
《伤永》教学谈
作者:石泽镒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教学  有补于世  伤害  理解  抒情为主  异能  钱币  作者  全文  王安石 
描述:一、从“伤”说起《伤永》,题目中的“伤”字应该怎样理解?通常都将“伤”理解为“哀伤、惋惜”之意,认为《伤永》一文,旨在为方永的不务学而哀伤、惋惜!但观《伤永》全文,却并非以抒情为主,而是以
莫学永父
作者:宋书云  来源:中国劳动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青年知识分子  科研生产  王安石  子女教育  作文  才尽  单位  故事  父亲  记述 
描述:自己的才华,一举成名,那么从此他便不得安宁:到处作报告,层层当典型,社会职务缠身,压得他直不起腰,喘不过气,难得有机会再坐下来学习一些新的东西,丰富自己的知识。长此下去,知识慢慢老化,他也将“才尽”了。还有一些单位,中青年知识分子挑起了科研生产的大梁,便一天到晚忙于科研生产任务,
《伤永》的一个讹字
作者:郑智勇  来源: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宋仁宗  扬州  作者  明道  行实  引文  韶州  江宁  履历 
描述:这段引文中“又七年”之“七”字,我怀疑它应是一个讹字。其所以为讹字,是作者王安石当年的行实并非如此。要证实这一点,还得从作者的“履历”说起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王安石之父“王益以殿中丞知韶州,三年,以忧去”。
重读《伤永》有感
作者:徐慧  来源:语文新圃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父亲  重读  北宋  古人  结构严谨  创造精神  沉思  初读  文豪 
描述:初读北宋王安石的《伤永》一文,心中仅有对方永的深深惋惜:一个天资聪明的男孩,本可以成为一代文豪,但由于其父的愚昧、虚荣和自己的懦弱,最终变成平庸之辈。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又读到了《伤永》,掩卷后
《伤永》教学实录
作者:杨红梅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课文  读出  文言文  继续学习  养父母  朗读  王安石  父亲  同学  注释 
描述:《伤永》教学实录
幸福少年方
作者:龙勋  来源:语文新圃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青少年  幸福  天才  现代社会  同学  媒体  作家  需求  开发利用 
描述:幸福少年方
《伤永》——生活扩展
作者:李黎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深圳市福田区  学习的重要性  知识扩展  书写工具  王安石  负责任  继续学习  引导学生  受教育  学校 
描述:《伤永》——生活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