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探讨古典论应用于当代
作者:安葵  来源:戏曲研究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国维  戏曲创作  古典  中国戏曲  当代  汤显祖  戏剧理论  探讨  戏剧观念  论述 
描述:—"意趣神色"的意义解析》一文的作者在考察了各种解释之后说:"意、趣、神
为天地立言 将昆曲
作者:齐致翔  来源:中国戏剧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班昭  《汉书》  上海昆剧团  非物质遗产    中国古代史  悲情  天地  《牡丹亭》  马续 
描述:主的认可。为此,本刊邀请了部分专家学者及昆曲爱好者,就《班昭》的成功与不足进行评说,并涉及昆剧发展等问题进行探讨。现将诸位的发言整理发表,以飨读者。
不尽的牡丹亭——我所认识的闫平
作者:潘力  来源:中国艺术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闫平  《青庄稼》  牡丹亭  绘画 
描述:至今依然记得初识闫平时第一次走进她的画室,被扑面而来的姹紫嫣红所震慑时的心跳。那时她正沉浸在《青庄稼》的蓝天绿地里.若不是亲眼所见.实在无以想象看上去如一汪秀水般柔弱的她竟有如此气度驾驭那些巨大的画幅和奔腾的笔触。[第一段]
新闻导语应是“雄鸡一
作者:汪宇张  来源:新闻爱好者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新闻导语  提供信息  外部世界  雄鸡  春秋战国时代  主题思想  墨子  里程碑  事实  读者 
描述:天亮时的“雄鸡一”,简洁明了,“只叫几声”就管用。这就是要把报道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提炼出来,一语道破新闻的主题思想;提供信息——“报晓”。报告新的一天的开始,历史又竖起一块新的里程碑
妙笔点化 铸成新
作者:马双有  来源:语文知识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名句  登泰山  王安石  模仿  刘禹锡  流传  李白  杜甫  孔子  毛泽东 
描述:高大之意,
南北西东总不同:几则古代论的启示
作者:张传若  来源:阅读与写作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青春版《牡丹亭》  古代  戏曲剧种  创意策划  地方戏  昆曲 
描述:不顺也”。笔者对地方戏剧种问题本已多有感触,加之近读明代沈、徐渭、王世贞等人的一些论,想法尤多,遂成此文以记之。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纯粹探讨学理,而并非企图以此为地方戏争取观众而张目。——原因
论《牡丹亭》集唐诗对传奇剧情的推动
作者:任冬青  来源:文教资料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集句诗  传奇  剧情 
描述:论抒情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写真》集唐诗是刻画人物的传神之笔。上场诗主要用来介绍人物,剧中诗往往能表现人物内心。我们可以把集唐诗的作用总结为概括和预示作用。才子佳人传奇集唐诗,较成功的有《玉合记》、《长生殿》和《紫钗记》,它们的集唐诗与《牡丹亭》集唐诗同中有异。
明代的翻案及其审美风尚述论
作者:王良成  来源:艺术百家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翻案  审美风尚  《焚香记》  《紫钗记》 
描述:继《西厢记》、《琵琶记》之后,明代也产生了《焚香记》与《紫钗记》等著名翻案。与《西厢记》、《琵琶记》言情、教化等主旨不同,明代翻案的发生、发展则与参与者对戏剧这种文体的审美期待息息相关
明代的翻案及其创作动因初探
作者:王良成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翻案  创作动因  《焚香记》  《紫钗记》 
描述:明代翻案的产生,既有历史的承传性,也与当时的时代思潮有关。此外,为了迎合观众,在作品题材上的求新求异、为当时的言情大潮推波助澜等,都是剧作家不容忽视的创作动因之一。
临川四梦的诗系统
作者:沈鸿鑫  来源:艺术百家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临川四梦    《牡丹亭》  写作年代  《邯郸记》  汤显祖  南柯记  系统工程  万历十九年  戏剧家 
描述:品从思想内容到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