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王守仁“心学”体系的内部结构
作者:刘建国  来源:长白学刊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守仁  心学  “心”  《传习录》  主观唯心主义  陆九渊  内部结构  “理”  “知行合一”  自然界 
描述:这个“心学”体系,不仅在我国明代曾一度占统治地位,对近现代哲学有深远影响;而且东跨白山、黄海传入朝鲜、日本,形成盛行一时的国外阳明学派.本文试图对其“心学”体系的结构作初步探索,以就教于同志们.(一)马克思指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8页).一定的社会意识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王守仁的“心学”体系反映了明代的时代面貌.王守仁生活在明代中叶社会矛盾日趋
从司马承祯、王玄览看唐代道教对宋明理学的影响
作者:陈澍  来源:中国道教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司马承祯  宋明理学  王玄览  唐代道教  反省内求  主观唯心主义  王守仁  陆九渊  心外无物  认识论 
描述:从司马承祯、王玄览看唐代道教对宋明理学的影响陈澍理学是我国宋元明清时期长达数百年之久的代表官僚地主阶级利益的哲学,也是后期封建制度发展时期影响最大的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学术界目前认为宋明理学是儒家唯心主义和佛教的融合。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唐代道教对宋...
杨简学行与慈湖书院
作者:胡绳系  来源: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杨简  书院  陆九渊  慈溪  宋高宗  浙江  进士及第  象山  主观唯心主义  公元 
描述:进士及第,初官浙江富阳主簿,遭母丧去官,后历任浙江嵊县、江西乐平知县,以兴学训士闻于朝,乃召为国子博士。旋被贬于广西全川,复起用为兵部郎。宁
心学研究的新突破——读《陆王心学研究》
作者:赵卫东  来源: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阳明  心学  阳明哲学  新突破  陈白沙  “致良知”  主观唯心主义  湛甘泉  陆九渊  陆王 
描述:心学,自孟子发其端,象山倡其学,阳明集其成,现代新儒家纠其偏,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其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至深至远。若言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或主流,那么,心学便是儒家之正宗。牟宗三先生在《心体与性体》(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中,把朱明理...
“鹅湖之会”新述——兼论吕祖谦的哲学思想
作者:杨金鑫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吕祖谦  陆九渊  朱熹  鹅湖  学案  梁启超  儒家哲学  理学  吕东莱  主观唯心主义 
描述:吕(祖谦)陆三家之会。
心学是强调主体自我的儒学
作者:戢斗勇  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心学  调主  儒学  修养方法  孟子  善性  王阳明  圣人  陆九渊  主观唯心主义 
描述:义”之说,其得失值得一辨。这一纯哲学的定义,引进了研究西方哲学的分析方法,开辟了揭示哲学体系中本体论的性质之途径,价值不可低估。但用“主观唯心主义”概括心学的性质,仍不够准确和全面。因为,有的公认
宋代理学家的变法思想
作者:李明德  来源:孔子研究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九渊  宋代理学家  朱熹  发展变化  封建统治  朱子语类  思想主张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中国封建社会 
描述: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陆九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心学,在哲学观点上分歧很大,但他们的变法思想却有着许多共同之处。本文的主旨即在于探讨二程、朱熹、陆九渊等理学代表人物的变法思想及其特点。
王阳明“感应之几”剖析
作者:刘宗贤  来源:东岳论丛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阳明  感应  主观唯心主义  本体论  传习  心外无物  认识论  重要命题  花树  陆九渊 
描述:?"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陆、王“心即理”思想比较
作者:刘宗贤  来源:东岳论丛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心即理  王阳明  陆九渊  道德行为  伦理本体  主观精神  宋明理学  主观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哲学  封建伦理 
描述:是一种以心灵为宇宙本体的唯心论.它是对主观精神的夸大,是对儒家"天人合一"的心性学说和宋明理学以封建伦理为世界本体思想的发展.在这里,"心",既指思维器官、主体意识活动,义指人的本性和支配人的伦理行
陆王异“心”论
作者:魏义霞  来源:求是学刊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心”  陆九渊  王守仁  陆王  心与理  认识论  主观唯心主义  心即理  宇宙本原  陆学 
描述:显示了不容忽视的差异和对立。 一、哲学的理论框架和逻辑结构不同 正如对思维与存在的不同理解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类似,对心与理的不同理解则是划分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的准则。在这个基本问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