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孔子与儒家学说
作者:邵小菊  来源:黑龙江史志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孔子思想  儒家学说  中华民族  西周王朝  礼乐  先王之道  儒家思想  鲁国  周礼  地方长官 
描述:者。其思想长期影响到中华民族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知道孔子和他开创的儒家学说的思想
古建筑与阴阳五行及堪舆学说
作者:陈星  来源:长江文化论丛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堪舆学  古建筑  阴阳五行学说  长江文化  风水学说  中轴线  秦始皇  史记  城市设计  周礼 
描述:中国的古建筑,源远流长。从河姆渡木榫结构房屋开始,已有七千年以上的历史,可以说是一气呵成,血脉相承。中国的古建筑,历来以木骨架结构为主,又兼地处东亚大陆,气候复杂,不得不与飓风、沙暴、洪水、寒流作斗争,其中火患又是建筑毁灭的重大因素。古代
记李覯的学说
作者:胡适  来源:读书杂志 年份:192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记李覯的学说
王安石的性命学说
作者:杨柱才  来源: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道德性命  性情一体  未发已发  性命  正性  正命 
描述:走向有其积极意义和深远影响。
论陆九渊的“格致”学说
作者:张立文  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九渊  “心”  “格物致知”  “物”  语录  朱熹  “本心”  哲学思辨  穷理  思辨结构 
描述:辨结构,是毋需通过“格物致知”的途径去体认“本心”的,而只需反省内求,就可以自己体认“吾心”。然而,当陆九渊在构筑其思辨结构时,“本心”不得不设置一个自己的对立面,这便是“物”。因此,如何使“物”与“心”消除对立,达到统一,便提出了“格物致知”的问题。所以,“格物致知”在陆九渊的哲学思辨结构中,并不是多余和累赘,而是其构筑体系的需要。
论王守仁良知说的形成
作者:林恒森  来源: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守仁  王学  致良知  本体  知行合一  陆九渊  中国哲学史  学说  心外无物  心学 
描述: 中国哲学史上往往以“陆(九渊)、王(守仁)心学”连称,然而陆、王在哲学史上的境迂则大不相同。陆九渊之学说未满百年“其说已泯然无闻。”(《宋元学案》卷五八);而王守仁在有明一代则开了另一种气象
遗产
作者:王巧玲  来源:新世纪周刊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批判吸收  明代  阳明心学  思孟学派  宋明理学  陆九渊  影响深远  王学  明末清初  学说 
描述:字伯安,余姚人,因晚年居于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他在继承思孟学派的尽心、良知和陆九渊的心即理等学说的基础上,批判吸收了朱熹的理为本体学说,创立了王学,或称阳明心学。钱穆评价他是明代学者的重镇
三部分表里,六病辨阴阳:著名老中医刘绍武先生“三部六病”学
作者:郭维峰  来源:中医药研究杂志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三部六病  伤寒论  半表半里  阴阳  太阳病  医疗实践  勇于实践  证候  学说  表里 
描述:三部六病是人体表部、里部、半表半里部阴阳失其平衡之后,发生的三阴三阳六组证候群的总称。这个学说是山西省太原市中医研究所八十高令的主任医师刘绍武先生医疗实践的结晶。刘老一向勤奋读书,勇于实践,长于思考
阳明心学
作者:暂无 来源: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阳明心学  思孟学派  王阳明  心即理  陆九渊  学说  良知  本体 
描述:王阳明在继承思孟学派的"尽心"、"良知"和陆九渊的"心即理"等学说的基础上,批判地吸收了朱熹那种超感性的先验范畴的"理"为本体学说,创立了王学,或称阳明心学。
中医眼科史網
作者:黄叔仁  来源: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年份:196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医眼科学  眼病  眼科杂志  眼科手术  公元前  甲骨文  危亦林  卜辞  白内障  医学 
描述: 我国先民对眼病的了解,为时甚早。根据现有资料,远在公元前14世纪的殷代甲骨文中,已有眼病《卜辞》《山海经》一书,相传为伯益所著,其中有治疗结膜囊异物的方法。《书经》和《诗经》里,更有了盲人职业的记载,并分别盲有两种,盲而眼球完好者称为“蒙”,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