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探《登高》彰显的诗圣魅力
-
作者:张燕 来源:新课程(中学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登高》 诗圣 七言律诗 代表作品 思想内容 胡应麟 批评家 鉴赏性
-
描述:诗圣杜甫的《登高》被视为七言律诗的代表作品,明代批评家胡应麟更是称其为“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这首诗名家行家对它的分析、鉴赏性文字颇多。本文试就此诗的对仗艺术及思想内容两个方面做一番剖析,意从这两个方面再来探知诗圣的魅力。
-
千年之后再探王安石变法败局
-
作者:张军 来源:企业与企业家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距今已有千年之久,但遍翻史籍,重温这一段以失败而告终的历史,却仍能给我们以诸多新的思考。
-
包恢诗论之意境论浅探
-
作者:郭瑞芳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意境 张力 超越性
-
描述:包恢继承了唐宋意境论中关于意境的张力与超越性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补充了两方面的内容。第一,突出了意境浑然一体的特点。第二,以"汪洋澹泊"为意境的特点,把意境归纳为犹如"造化之未发"与犹如"造化之已发"两种形态。两项补充是包恢对中国意境论做出的独特贡献,应给予承认。
-
包恢诗论之创作论浅探
-
作者:郭瑞芳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包恢 创作技巧 真性情
-
描述:包恢诗论以意境为中心,从创作论角度提出,要创作出高水平诗歌,诗人必须注重创作技巧的提高和真情实感的抒发。前者是一个由难入易的艰难学习过程,后者需要诗人克服后天种种欲望的蒙蔽,保持天性中的自然纯真。
-
长篇历史小说《王安石》拟作再探
-
作者:王菊梅 来源: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万斌生 王安石 拟作 评论
-
描述:长篇历史小说《王安石》三部曲,是万斌生先生耗时十年呕心沥血写成的力作。出于创作的需要,小说中有不少拟作。从内容角度品评这些拟作,或以小见大,将主题的深化融入拟作的字里行间;或由近及远,用拟作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或以微见著,拟作成为多侧面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
-
《牡丹亭》“下场集唐诗”艺术价值微探
-
作者:何敏 来源: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下场集唐诗 下场集唐诗 至情 至情 唐诗 唐诗 互文性 互文性
-
描述:《牡丹亭》全本共五十五出,有下场集唐诗共计54首。早在元代杂剧和南戏中都已经有了下场诗。虽然诗歌与剧情有所关联,但诗歌的更多文学功用并没有得到体现。本文拟以这54首下场集唐诗作为研究对象,突破以往文人对集句诗的偏见,分析它们在叙事文学作品中作为诗歌的艺术价值。
-
《牡丹亭》与《桃花扇》的现代性萌芽略探
-
作者:焦宗烨 景菁 来源:文学界(理论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桃花扇 牡丹亭 现代性萌芽 理学传统 表达与反叛
-
描述: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的伟大。《牡丹亭》《桃花扇》这种表达与反叛交织的表现佐证了《牡丹亭》《桃花扇》两部划时代的戏曲巨著所客观表达的意识缺乏完整而宏伟的思想体系,仅属懵懂的现代意识或仅仅是现代性萌芽。
-
《牡丹亭》与《西厢记》才子佳人形象探异
-
作者:张天慧 来源:科学时代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西厢记” “牡丹亭” “才子佳人形象 ”
-
描述:异。本文就通过对比分析这两部作品中的才子佳人形象来探究其异同。
-
从“临川四梦”探汤显祖“情”的归宿
-
作者:李而亮 来源:戏曲艺术(北京)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从“临川四梦”探汤显祖“情”的归宿
-
汤显祖《五传》创作思想浅探
-
作者:张清华 来源:学术研究辑刊 年份:198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张居正 王学左派 创作思想 浅探 程朱理学 《牡丹亭》 申时行 严嵩 临川
-
描述:浪漫主义精神,铸成了我国戏剧史上的新高峰。他的戏曲理论与创作实践,正与沈璟对阵。其影响之大,成就之高,正像日本青木正儿说的:“显祖之诞生,先与英国莎士比亚十四年,后莎氏之逝世一年而卒,东西曲坛伟人,同出其时,亦一奇也。”当时曲家认为沈、汤各有所长,朴壁竞辉。如果从剧作内容与形式较之,沈璟根本无法和汤显祖匹敌。从内容上看“义仍填词,绝妙一时,语虽斩新,源实出于关(汉卿)、马(致远)、郑(德辉)、白(仁甫)。”从艺术特色上看“临川尚趣,直是横行,组织之工,几与天孙争巧。”这些见地确实是从实际出发,说到了显祖剧作的真切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