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2073)
报纸(157)
图书(124)
学位论文(89)
会议论文(50)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373)
地方文献 (95)
宗教集要 (6)
地方风物 (6)
非遗保护 (5)
才乡教育 (4)
红色文化 (2)
文化溯源 (2)
按年份分组
2013(101)
2012(150)
2011(149)
2010(115)
2003(54)
1999(43)
1990(45)
1985(50)
1983(49)
1960(15)
按来源分组
健康报(7)
知识窗(2)
当代职校生(2)
中国青年报(2)
乡镇论坛(1)
青少年日记(1)
公民与法治(1)
人事天地:人才资讯(1)
三月三.故事王中王(1)
青春期健康(1)
诗词赏析
作者:吴孟复  来源: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诗词鉴赏  苏轼  欧阳修  王安石  诗词赏析  析疑  杜甫  鉴别  方以智  辞典 
描述:且取意境作法相似、相反之诗篇,加以比较;知人论世,赏奇析疑,使人读一文而异同得失一一在目,岂不启瀹神思,有助鉴赏?宋明以来,一些诗话已开先河;清人笺析更多成例.可见鉴赏辞典是有益的;但析者必不能掉以轻心;读者对之也要加以鉴别.这里试就赏析得失,举例言之,以共参考。
《泊船瓜洲》
作者:蒋小雯  来源: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泊船  写作时间  徐州  期刊  学报  作者  师院  作品  第二次 
描述:《徐州师院学报》一九八四年第一期刊登的《王安石〈泊船瓜洲〉写作时间辨》一文,作者提出《泊船瓜洲》一诗应该是王安石第二次为相时的作品,这个观点是对的,但作者把这首诗写作的地点从瓜州移至京口是不对的。《泊船瓜洲》的诗题已明确告诉我们,王安石是在泊船瓜洲之时,遥望一水相隔的京口而赋出
古人写作
作者:暂无 来源:语文世界(小学版)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海南岛西部  欧阳修  《泊船瓜洲》  醉翁亭记  “用”  北宋文学  北宋政治  王安石  人生如梦  容斋随笔 
描述:宋代费衮《梁溪漫志》载,苏东坡贬在儋州(今海南岛西部),曾与人作文之法.他说,写文章与买东西有相似之理,市上店铺中,各种各样的货物无所不有,但是有一
鱼雁传书——补白
作者:暂无 来源: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鲤鱼  书信  典故  信使  宋代词人  古代作品  汉乐府  清平乐  晏殊  理解 
描述:“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这是宋代词人晏殊在《清平乐》中的两句话。在古代作品中,常用“鱼传尺素”和“鸿雁传书”的典故,似乎“鱼”和“雁”是传书递简的忠实信使。应怎样理解这两个典故? “鱼传尺素”之典故出于汉乐府《饮马
关于七言绝句──病榻琐
作者:张白山  来源:文学遗产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七言绝句  七绝  语言文字  唐人绝句  王安石    自然的音节  自然音节  《绝句》  杜甫 
描述:关于七言绝句──病榻琐
读书的学问
作者:岑建德  来源:计划与市场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知识爆炸  扩大知识面  学而不思则罔  获取知识  逻辑与修辞  重要渠道  当今时代  “思虑”  读书人  王安石 
描述:当今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的领域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内,不知扩大了多少倍.“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面对如此浩瀚的知识海洋,读书特别是勤读、苦读理所当然是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渠道.但怎样才能提高读书求知的效果呢?
“书”体
作者:潘涌  来源: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图书馆事业  图书馆工作人员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答李翊书》  欧阳修  《与元九书》  古代书信  《谏逐客书》  职业道德 
描述:“书”体
编辑加工
作者:林烨卿  来源:编辑之友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编辑加工  编辑修改  书稿  编辑工作  标点符号  王安石变法  审读工作  作者  文字加工  出版工作 
描述:一编辑加工是书稿审读工作的延续,是编辑工作中极其重要的一环。书稿经过编辑加工,其中存在的问题已经充分暴露,非改不可的地方已经得到修改,不足之处已经加以弥补,它基本上是成熟的、可以发排的定稿。编辑加工是一项细致繁重的工作,如
印刷术源流琐
作者:林梅村  来源: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雕版印刷术  印花织物  印花工  凸版  织物印花  青铜器铭文  印章  麻织物  南越王墓  周礼 
描述:印刷术源流琐林梅村印刷术是中国对人类文明的一个重大贡献。1450年以前,欧洲不过三万册书,而且大多是宗教书籍。印刷术的西传使文化得到普及,这才改变了中世纪欧洲只有僧侣才能受教育的局面,激发了
《醉翁亭记》中“也”字句的运用
作者:徐定  来源: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醉翁亭记  欧阳修  语言特色  运用  语言形式  王安石  全文  节奏感  创造性  辛弃疾 
描述:为什么要采用这样一种独特的句式? 王安石曾在《祭欧阳文忠公》中,对欧阳修的人格和文风作过极高的推崇和评价,并说:“世之学者,无问乎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这番中肯之言,无疑给我们提供了更深入地探求《醉翁亭记》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