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红楼梦反看牡丹亭
-
作者:张博思 来源: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红楼梦》 《红楼梦》 牡丹亭 牡丹亭 中国文学史 中国文学史 《葬花吟》 《葬花吟》 思想价值 思想价值 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 艺术形象 艺术形象 悲剧命运 悲剧命运
-
描述:诗人的才华不屈于自身的悲剧命运,把自己与生俱来的伤感气质与病弱之躯结合在一起,凭借诗歌的渲染而深人人心,成为伤感主义与悲剧精神的化身并获得永恒的艺术魅力。在她的《葬花吟》里清楚地表明着自己的心迹不愿踏足人混流:“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
-
《牡丹亭》的现代性及其改编
-
作者:顾晓鸣 来源:文学报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剧 昆剧 文学研究 文学研究 中国 中国 牡丹亭 牡丹亭 现代性 现代性 改编 改编
-
描述:《牡丹亭》的现代性及其改编
-
意象比较:《冬天的故事》与《牡丹亭》
-
作者:洪忠煌 来源:戏剧丛刊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冬天的故事 冬天的故事 牡丹亭 牡丹亭 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 戏剧文学 戏剧文学 比较 比较 中国 中国 英国 英国
-
描述:意象比较:《冬天的故事》与《牡丹亭》
-
文化细读:北美学界明清传奇研究的新模式
-
作者:何博 来源:戏曲研究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化诗学 明清传奇 文本细读 中国古典戏曲文学 文学研究 牡丹亭 桃花扇 新历史主义 文学理论 文学文本
-
描述:独特性、文本的独立自主性,崇尚文学研究的客观性,并带有形式主义特点的‘文本细
-
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论《牡丹亭》的至情表现
-
作者:章颖 来源: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至情 至情 梦中情 梦中情 人鬼情 人鬼情 人间情 人间情
-
描述:情感。而只有认识了自我主体和生存的环境,且能为了理想而不畏生死的考验,方能营造出"有情"世界。
-
《审音鉴古录》和《缀自裘》中《牡丹亭》演出形态的差异
-
作者:刘庆 来源:戏剧艺术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审音鉴古录 缀白裘 舞台流变
-
描述:演出流动变化的复杂性以及戏班和演员从剧场效果出发经营剧目所作的努力。
-
论“大千荷”的艺术风貌
-
作者:段汶利 来源:芒种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张大千 荷花 中国画 艺术魅力 艺术风貌 艺术世界 李瑞清 绘制 八大山人 情理
-
描述:张大千是现代著名的中国画大师。他所绘制的荷花面貌丰富、情理通达,因其独特的魅力被誉为"大千荷"。当我们沉醉于他广袤而优美的艺术世界时,不难发现,这位名满天下、见闻广博的画坛巨
-
李翱思想批判
-
作者:杨荣国 来源:哲学研究 年份:195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翱 感性与理性 中庸 思想影响 人之道 圣人之性 陆象山 宋儒 唯心 思想体系
-
描述:也”。又韩愈曾说:“愈之所志于古者,不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焉尔!”而李翱亦这样说“:吾所以不协于时而学古文者,悦古人之行也;悦古人之行者,爱古人之道也”。可见他两人不仅关系很深,而且韩愈给予
-
批判《三字经》的反动教育观
-
作者:齐建华 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7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三字经》 动教育 天才论 孔孟之道 王应麟 孝悌 统治阶级 地主阶级 善性 劳动人民
-
描述:儒生王应麟编纂的。它的炮制出笼不是偶然的,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和阶级根源。正如毛主席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北宋时期,我国的封建社会开始向后期过渡
-
论朱熹对王安石的批判
-
作者:高纪春 来源:晋阳学刊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朱熹 王安石变法 《朱子语类》 熙宁变法 肯定态度 学术 反对派 司马光 变革图强
-
描述:论朱熹对王安石的批判高纪春自从熙宁年间以来,玉安石即以其新政成为朝野注目的中心,士大夫群褒贬的对象,其身后毁誉也与其新政联为一体,随时势的发展而荣辱沉浮。至建炎南渡,兵戈扰攘中建立起来的南宋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