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426)
报纸(164)
图书(7)
学位论文(6)
会议论文(5)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481)
地方文献 (114)
才乡教育 (5)
宗教集要 (3)
非遗保护 (2)
地方风物 (1)
文化溯源 (1)
红色文化 (1)
按年份分组
2013(16)
2012(36)
2010(25)
2009(42)
2008(48)
2005(13)
2004(11)
1998(10)
1997(17)
1994(16)
按来源分组
抚州日报(20)
其它(16)
中国戏剧(7)
剧影月报(3)
戏曲艺术(2)
南方人物周刊(1)
现代苏州(1)
光明日报(1)
北京支部生活(1)
广东艺术(1)
《金龙》应是一则奇异且突兀的童话! 台南人剧团《金龙》
作者:傅裕惠  来源:PAR表演艺术杂志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金龙》应是一则奇异且突兀的童话! 台南人剧团《金龙》
陈卫星《胡应麟与中国小说理论史》
作者:董春林  来源:文学教育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胡应麟与中国小说理论史》  胡应麟研究  小说理论史研究 
描述:之下研究,较为圆满地做到“了解之同情”的研究初衷。全书以近代以来中西小说观念的冲突为研究视角,以胡应麟小说理论史的构建为研究个案,不仅是学界对胡应麟学术思想研究的全新尝试,更是中国小说理论史研究的全新路径,显示了较为重要的学术价值,值得学界研读。
从困顿到豁达的心路历程:苏轼黄州所作词两首
作者:向玲玲  来源:青海教育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轼  心路历程  黄州  儒家思想  王安石  人生态度  心境  沙洲  算子  乌台诗案 
描述:苏轼在黄州写过很多词,不少成为千古名篇。在此,选取他其中的两首,简要分析一下他从困顿到豁达的心路历程。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汤显祖《玉茗堂花间集》新论
作者:郭娟玉  来源:文学与文化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花间集  玉茗堂  评点   
描述:十八年乌程闵氏朱墨套印本,完整观照汤的内容,并从《玉茗堂花间集序》上溯欧阳炯《花间集序》的词学观点,深入掘发汤显祖论词的精神与特色,以见其承袭与新变。
书学之路重在综合修养:杨炳延书法
作者:本刊编辑部  来源:艺术品鉴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终以“师古不复旧,创新不弃宗”为求学之本。渐成劲美峭拔、刚柔相济之书风。多次参加全军、全国的书法展览,出版《杨炳延书法作品选》、《杨炳延书作》、《中国美术馆与书法》等。
文学巨匠诞生的历史必然:邹自振《汤显祖及其“四梦”》
作者:许怀林  来源:闽江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学家  自振  历史    明代晚期  徐光启  科学家 
描述: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若士,临川县人,我国明代晚期杰出的戏曲家、文学家,与同时代的徐光启、宋应星两位伟大的科学家相互辉映,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多姿多彩的长篇传记文学:《刘绍棠传》
作者:吴崇信  来源:文艺理论与批评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刘绍棠  传记文学  乡土文学  章回小说  长篇小说  主人公  散文家  细节描写  《文心雕龙》  肖洛霍夫 
描述:多姿多彩的长篇传记文学———《刘绍棠传》吴崇信拜读完郑恩波先生48万余言的《刘绍棠传》之后,心潮难平……我以为,该书是为大作家刘绍棠立传的一本佳著,是一部优秀的长篇传记文学。一真实,是传记文学
《<寄簃文存>卷四·考、释、学断》
作者:李光灿  来源:河北学刊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沈家本  虑囚  比部  王安石  沈氏  刑部  尚书  都官  出人罪  师古 
描述:崇绪之狱、宋檀偕之狱、宋阿云之狱。本卷较前三卷虽然涉及的方面广一些,但主要的仍然是关于刑法方面的论述。 现分别评述如下:
孤高奇逸 缅邈幽深:石谿的典范之作《秋山晴岚图》
作者:潘文协  来源:老年教育(书画艺术)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牛首山  明末清初  简朴生活  南京  风格  成熟期  曹洞宗  高峰期  报恩寺  画面 
描述:位高僧,就是明末清初野
千古风流数临川:罗传奇、张世俊主编的《临川文化史》
作者:白辰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一些时候。根据目前考古发现,远在新石器时期,临川区域就有先民活动。这一地区是中国有名的才子之乡、文化之邦,自古以来“山川融结,舟车云集,控带闽越,襟领江湖”,“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公元七世纪初,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所云“光照临川之笔”,原指东晋时在临川任过内史的古诗人谢灵运,或指任同一职的古书法家王羲之。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歌的鼻祖,也是临川文化的最早播种者;而王羲之“专心苦练以成名”的学习态度和学业成就,更对后世临川士于起着勉励的巨大作用。不知中华大地是否特别钟情于临川?三个世纪后,王勃的话得到了应验。从北宋起,临川文化显彬彬之盛,人才辈出,光照学坛,风流千古(隋唐五代临川没出现什么大人物,但大书法家颜真卿、大诗人戴叔伦、大词人冯延已在此为官做宦)。“北宋词坛的报春花”曼殊及其子晏几道,被列宁誉为“十一世纪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