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6226)
报纸(5527)
会议论文(113)
学位论文(66)
图书(39)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1617)
地方文献 (273)
才乡教育 (34)
宗教集要 (16)
红色文化 (12)
非遗保护 (10)
地方风物 (7)
文化溯源 (2)
按年份分组
2011(385)
2010(340)
2009(322)
2001(208)
2000(179)
1998(167)
1990(112)
1989(122)
1987(153)
1983(100)
按来源分组
其它(169)
戏剧艺术(11)
中州学刊(8)
美学(5)
艺术教育(3)
中国烹饪(2)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1)
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
书海(1)
黄冈师专学报(1)
经济法应是行政法的特别法:论经济法的性质
作者:金克胜  来源:外交学院学报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经济法  行政法  独立的法律部门  经济关系  调整对象  经济法学  经济法理论  特别法  中国经济法  法律规范 
描述:经济法应是行政法的特别法——论经济法的性质金克胜关于当代中国的经济法地位和性质,一直是近年来我国法学界争论不已的问题。我国经济法的理论是以改革开放为契机而发展起来的。自1979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圆规”应是借喻和借代的
作者:王明瑞  来源:张家口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圆规"  借喻  借代    鲁迅  《故乡》 
描述:“圆规”应是借喻和借代的
王安石与苏轼关系新论——论宋学流变中新学与蜀之争
作者:刘成国  来源: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苏轼  新学   
描述:新学与蜀这两大学术流派在北宋中后期话语权力层面的交锋。
苏洵非出于战国縱横辩——论两宋品评人物之差异
作者:金国永  来源: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欧阳修  战国纵横家  张方平  司马迁  荀子  战国策  士大夫  王安石  文章  苏秦 
描述:当然不会像今日之立志为专业
“新学”与“王”探析:与徐规、杨天保两先生商榷
作者:熊凯  来源: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新学   
描述:”存在差异的“新学”;一是由新经义、新字、新学风、新学学派等四个构成,有官、新经学、学派三种含义与“王”完全等同的“新学”。虽然这两种“新学”概念在历史演变过程中最终被合一,但在具体的思想
心学、理学、史学综之《诗》本义探寻-王应麟《诗经》试析
作者:胡瀚平 阎耀棕  来源:国立彰化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诗经》  王应麟  三家诗  〈毛诗〉 
描述:一师」,是其先以呂下达功夫为基础,进而持朱学格物以辨证,而终达於陸之致一,显然据「下学而上达」为本而订定其为之序,此为之序亦忠实地反映於其《诗经》学上。谨案王应麟《诗经》专着现存者有《诗
观念分析学派应是教育哲学的一个学派
作者:韩敏  来源:教育评论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教育哲学  观念分析学派  彼得斯  教育理念  分析哲学 
描述:的“教育即启发”的教育主张,以此为例来说明观念分析学派也是有教育理念的。笔者认为,对观念分析学派教育哲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仅仅是个纯思辨的问题,而且对扭转今天的教育学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上的不少误区都
生活应是“合理的”——关于生活的哲学沉思(梁漱溟人生哲学研
作者:刘长林  来源: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生活  合理  人生哲学 
描述:本文评价了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梁漱溟人生哲学思想的一个方面,即“合理的人生生活”的思想内涵。在分析他的一些理论缺陷和思想局限的同时,指出他对生活问题的哲学思考对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现代转换起了
辩证逻辑应是逻辑而不是哲学——对金顺福先生主编《辩证逻辑》
作者:马佩  来源:河南社会科学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辩证逻辑  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形式  思维形式辩证法 
描述:理等;3.概念、命题(判断)等确实存在着辩证法,但这是思维形式的辩证法,它属于辩证法研究的对象。辩证逻辑的对象是辩证思维形式,不是思维形式的辩证法。辩证逻辑必须从哲学中脱离出来。
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应是哲学层次的发现:马克思的发现片论
作者:张凌云  来源:探索与争鸣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  理论前提  理论前提  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  哲学层次的发现  哲学层次的发现  实践唯物主义  实践唯物主义 
描述:本身即是马克思哲学。前者改变了唯物史观的哲学基础,导致唯物史观成为直观的机械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后者则使唯物史观失去了内在的哲学维度而走向实证化。其实,唯物史观的理论前提是马克思创立的新哲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