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
作者:张永红 来源:现代阅读(教育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解决问题 古诗 处理信息 泊船 祖国文化 热爱祖国语言 学习目标 教学过程 运用资料
-
描述:学习目标:1.自选方法学习古诗,"读读、背背、议议、画画、写写"。2.运用查阅资料的方法自学,培养运用资料解决问题、处理信息的能力。3.了解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教学过程
-
《黄鹤腿别》教学实录及评析
-
作者:何国成 朱瑞芳 来源: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黄鹤腿别》教学实录及评析
-
情趣,语文教学的永恒追求
-
作者:朱秀玲 来源: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情趣 语文教学 《师恩难忘》 著名作家 语文学习 故事 一年级 刘绍棠
-
描述:丰富的精神大餐。试想,这样的语文课学生怎么会不喜欢呢?语文学习是一项充满体验和情趣的活动。在"情趣"
-
追求古诗词教学的高境界
-
作者:陈群 来源:小学教学设计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诗词教学 三种境界 拓展阅读 引导学生 教学重点 情感 教学模式 诗歌 王安石 人生
-
描述:有人说人生有三种境界,可以形象地比喻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笔者以为,古诗词教学也存在这样的三种境界。"山是山,水是水"的品词析句"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
小学生古诗教学新实践
-
作者:孙艳 来源:课外语文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比较学习 激发兴趣 易文再现
-
描述:笔者立足于教学第一线,总结了在小学生古诗教学中实践的三种途径:一、整合资源,比较学习;二、开拓内容,激发兴趣;三、品读领悟,易文再现。并逐一说明了具体方法。
-
走向融合的民事证明责任理论:李浩民事证明责任理论述评
-
作者:赵寒春 来源:法制与社会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证明责任 证明责任 双重含义 双重含义 证明责任分配 证明责任分配 基本评价 基本评价
-
描述:本文拟对李浩先生早在90年代就已提出的民事证明责任理论作一介绍和评价,其目的是为了在民事诉讼法学史的学术总结方面搭建一个平台.文章对李浩先生的主要学术贡献进行了梳理,并作出了基本评价.
-
自我的回归:镜像理论视野下的杜丽娘
-
作者:谭凤姣 来源: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娘 镜像理论 《牡丹亭》
-
描述:《牡丹亭》中塑造的具有叛逆精神的杜丽娘形象感动了众多读者,掀起了一股女性自我认识的潮流。从拉康的镜像理论出发,可以发现杜丽娘处于双重镜像关系当中:一重是现实与幻境的镜像关系,一重是对镜自描的过程中镜
-
框架理论下看《牡丹亭》中文化意象翻译比较研究
-
作者:刘庚玉 来源: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框架理论 框架理论 文化意象 文化意象 牡丹亭 牡丹亭 翻译策略 翻译策略
-
描述:略,对《牡丹亭》的两个译本中文化意象进行研究,比较不同译者对的文本内容理解以及文本中文化意象的处理上所表现出的不同见解和视角及其相应的翻译策略。
-
浅析中西方美学理论差异:以《青春版牡丹亭》和《猫》为例
-
作者:强婧 来源:艺术科技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戏曲 西方戏剧 创作内容 角色塑造 舞台表现
-
描述:深刻地领会我国戏曲的魅力所在。
-
探究《牡丹亭》中蕴含的感性资源——兼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
作者:张春蕊 来源: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 中晚明 中晚明 审美文化 审美文化 感性资源 感性资源
-
描述:一批所谓“狂人”,而汤显祖就是其中的一个。他的“至情”之说在其《牡丹亭》中显现的淋漓尽致。本文应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分析《牡丹亭》这部作品,旨在通过这部作品来探究中晚明时期的审美文化的特点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