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339)
报纸(24)
学位论文(3)
会议论文(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86)
地方文献 (80)
宗教集要 (1)
地方风物 (1)
按年份分组
2014(34)
2010(22)
2008(18)
2006(15)
2005(13)
2002(10)
1997(9)
1996(10)
1989(3)
1983(8)
按来源分组
中国文学研究(2)
领导文萃(2)
阅读与鉴赏(高中版)(2)
草地(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税收与社会(1)
江南论坛(1)
菏泽学院学报(1)
学语文(1)
国学杂志(1)
走进诗词
作者:刘德增  来源:老同志之友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诗词  李清照  辛弃疾  美文  李白  感叹  历史  王安石  记载  欧阳修 
描述:诗,是唐朝的一株柳,在古风河畔中荡漾;诗,是宋时的一尾鱼,在清澈柔波中游弋;诗,是元朝的一首曲,在轻轻幽谷中飘荡;诗,是明时的一股风,在巍峨高山中悠扬;诗,是清朝的一幅画,在素描淡笔中勾勒……在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唯有诗是万古不绝的河流,涓涓流淌,永不止息。"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人
诗山的寂寞
作者:赵焰  来源:诗歌月刊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敬亭山  李白  宣城  汤显祖  人生  中国文化  谢灵运  诗性  权力中心  气质 
描述:一对于我来说,人生注定有这一段因缘的,在宣城这个皖东南小城,竟然一呆就是八整年。在这八年中,我读书、写作、悟道、烧菜、聚会、喝酒,不急不躁,不紧不慢,躲进小楼成一统,不管春夏与秋冬。这一段时光现在回想起来,恍如隔世。那时我居住的地方叫西林小区,我住在四楼的一间屋子
诗词赏析
作者:唐惠忠  来源:初中生之友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诗词赏析  王安石  梅花  黄鹤楼  李白  语近情遥  江南江北  七言绝句  战士  描写 
描述:无限羁情笛里吹来——《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赏析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李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赏析】西汉的贾谊因批评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长沙
气象万千望白云:《鳌山白云》与南山文化
作者:关义秀  来源:今日海南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鳌山  白云  终南山  崖州  王安石  文学史  佛道文化  佛教文化  李白  政治家 
描述:带彩虹。寻仙武帝身难到,断足娲皇迹已空。绕谷穿岩飞不定,沧波无际雨蒙蒙。
潘阆:任他风雨满江湖
作者:安全第三  来源:各界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江湖  风雨  潘阆  诗谜  王安石  贾岛  李白  罗隐 
描述:传奇经历曾闹得风雨满江湖,名声震天响.
《小学语文同步写字》(连载·2)
作者:张守镇  来源:青少年书法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同步  上册  王安石  二年级  技法  李白  讲座  三年级  四年级 
描述:《小学语文同步写字》(连载·2)
江南佳丽地 金陵帝王州:走近南京地方文化
作者:吴应海  来源:中华活页文选(初三年级)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南京市  地方文化  王安石  金陵  秦淮河  吴敬梓  莫愁湖  中山陵  江南  李白 
描述:宛若是历史在悠悠流过;点缀两旁的玄武湖和莫愁湖静如处子,似在幽然倾诉;钟山、栖霞山迤逦悠长,延续着千
形象·兴象·意象-古代诗论中几组形象范畴考辨之一
作者:陈一琴  来源:福建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兴象  意象  古代诗论  诗歌形象  胡应麟  考辨  文心雕龙  方东树  诗说  诗歌创作 
描述:的内容和界限;“意境”只是其中的一个基本范畴,决不能混同而论。本文仅就诗说史上一组最基本的范畴——“形”、兴象”、“意象”,作个初步的考察和辨析,企望能勾出它们产生、发展的轮廓,并找出一点规律性的东西。
生机勃勃的强势形象:简论《邯郸记》中的崔氏
作者:郑艳玲  来源:时代文学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邯郸记》  《邯郸记》  崔氏  崔氏  性格  性格 
描述:汤显祖的<邯郸记>,以卢生之梦为基础塑造了一个决断自如、颇有谋略、坚敏不拔的崔氏.崔氏是<邯郸记>男性世界中的精神亮点,又富含时代特色.
冷遇的宿命:论《牡丹亭》中柳梦梅形象
作者:田雯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柳梦梅  柳梦梅  创作思想  创作思想  接受与传播  接受与传播 
描述:《牡丹亭》里柳梦梅这一形象虽然承担着爱情男主人公的角色,但是对他的研究却甚少,并且存在诸多非议,较之于杜丽娘在戏曲史和文学史的地位相差甚远。本文试图从汤显祖的创作思想与《牡丹亭》的接受和传播这两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