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狱讼辨析
-
作者:李衡梅 来源:人文杂志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司寇 刑事诉讼活动 《中国法制史》 《周礼》 郑注 民事诉讼 西周时代 铜器铭文 民事案件 被告
-
描述:百支箭)作为保证,败诉
-
略论西周时期的司法制度
-
作者:周阿红 来源:安徽史学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西周时期 司法制度 《周礼》 司法机关 诉讼双方当事人 刑罚的执行 刑讯逼供 奴隶主贵族 死刑 司寇
-
描述:最后裁决。而大司寇的主要任务是师其所属而掌邦禁,以佐王刑邦国,掌建邦之三典,以佑王刑邦国①,这说明国王具有最高司法大权,大司寇则是辅佐国王行使中央审判权的最高官吏,负责中央的全部司法工作。大司寇的属下官吏
-
先秦诉讼法考略
-
作者:李衡梅 来源: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礼》 诉讼法 考略 司寇 神判法 邓析 封诊式 郑注 陪审制度 公开审判
-
描述:的邦训,其文化的传统纵今日非尽可因袭,而其精神,虽在今日尚有值得发扬而光大者,予以为尚不少”。列宁指
-
中国古代中央审判机关源流考略:初论中国古代诉讼主体机关的嬗变
-
作者:郑禄 来源: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审判机关 中国古代 诉讼主体 源流考 司寇 皋陶 大理寺 古代中央 成熟时期 《周礼》
-
描述:一方面却因无奈生民莫不有讼的现实不得不为我们留下诸如“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假物者必争,争而不已必就其能断曲直者而听命焉”“的记载。“不之尧之子而舜”之舜和“就其能断曲直者而听命”之能断曲直者为孰?审判官也,在诉讼史学文化中只知官名不知官署的历史阶段,则是诉讼主体机关的异称。有诉讼必有审判,有审判必有审判官,有审判官必有审判官赖以供职的官署,即审判机关,道理应是不言而渝的。或有人曰,中国古代的诉讼均由行政兼理.(其实,别国古代大多数也是一样,立论者的偏颇此文搁过不论。)独立的、专职的审判机关是不存在的。理由是“独立”、“专职”是资产阶级三权分立的业绩,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以后,独立、专职的审判机关才流传到中国,不过,从诉讼文化上看.除开“独立”问题由于尚可别作相对绝对辨析姑可不论外,余下...
-
黄爵滋印与黄爵滋其人
-
作者:王玉兰 来源:南方文物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黄爵滋 司寇 吸烟的人 卧鹿 监利县 鸿胪寺 白银外流 塞漏 侍郎 篆书
-
描述:邻接湖南省。据中国地名辞典载:“监利县:春秋楚容城。汉置华容县。三国吴析置监
-
“史书”
-
作者:宋远 来源:读书杂志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史书 《三垣笔记》 《说文》 本义 《周礼 造字法 江永 翰林院 文书 司寇
-
描述:《读书》一九九四年第十一期第35页提到“善史书”,承朱新华同志来书提示“史书”本义,略云:“《说文》云:‘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江永《周礼疑义举要》云:‘凡官府簿书谓之中,故诸官言治中、受中
-
我国先秦时代的人口调查及人口适度论的萌芽
-
作者:张大鹏 来源:人口研究杂志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人口调查 先秦时代 《周礼》 人口统计 奴隶社会 文明古国 户籍管理制度 公元前 司寇 统治者
-
描述:了周代就有了比较严密的人口调查、人口统计以及初级形态的户籍管理制度。《周礼》记载:“司民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版即户口册簿),上之司寇,司寇于孟冬献之于王,王拜受之,登于天府
-
郑玄《三礼注》中的汉史资料
-
作者:杨天宇辑 来源:河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郑注 《周礼》 郑玄 汉史 《三礼》 天官 汉法 司寇 校勘记 尚书
-
描述:和解释经文,使经义易明。因此,郑玄的《三礼注》中为我们保留了许多有关汉史的珍贵资料。而且其中许多不见于“正史”和其他典籍,还有许多则是郑玄当时据“目验而知之”者,这就更觉其可贵。郑玄《三礼
-
试论西周王朝三大职官系统之构成
-
作者:宫长为 来源:求是学刊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西周王朝 西周金文 《周礼》 祝宗卜史 历史教学 《左传》 司寇 《尚书正义》 古籍整理研究 于省吾
-
描述:试论西周王朝三大职官系统之构成宫长为我们曾经提出西周王朝应该设有掌管民事、神事和王事的三大职官系统①,其实,也是有历史渊源的。《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白皋氏
-
胡秋萍诗词五首
-
作者:胡秋萍 来源: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诗词 真性情 湖南长沙 书法家 牡丹亭 书画家 黄河 色群 甲骨 河南
-
描述:为中外著名书法家河南采风而作九曲黄河携白云,寻根游子泪沾巾。抚碑良久追遥梦,论道超然去俗尘。萧瑟草堂诗不老,苍凉甲骨韵长新。又逢春色群贤至,翰墨飘香泣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