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2898)
期刊文章(2494)
会议论文(123)
学位论文(64)
图书(4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4573)
地方风物 (934)
地方文献 (69)
红色文化 (16)
宗教集要 (12)
才乡教育 (11)
文化溯源 (4)
非遗保护 (3)
按年份分组
2012(457)
2011(358)
2010(525)
2009(298)
2005(115)
1994(63)
1988(41)
1985(37)
1981(30)
1935(6)
按来源分组
中国青年报(12)
湖南日报(5)
经济日报(4)
三湘都市报(3)
财经杂志(3)
新闻战线(2)
上海中医药杂志(2)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
国际广告(1)
佛学半月刊(1)
试谈广告语言的多种用途、多种风格——兼洪舒同志
作者:朱泳燚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拙作《一则巧妙的广告词》在:《汉语学习》1988年第3期发表后,洪舒同志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见《汉语学习》1988年第5期《也评“长城电扇”广告语言》)。这说明大家对方兴未艾的广告事业,对名牌产品的广告语言,是越来越关心了,当然是好事。拙
中学文科教学研究:辞情委婉,文笔犀利-读王安石的《司马谏
作者:胡永在  来源:绍兴师专学报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中学文科教学研究:辞情委婉,文笔犀利-读王安石的《司马谏
匡谬辨诬,端正学风:高纪春对我《司马光日记校注》的批评
作者:李裕民  来源:河东学刊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司马光  《宋史》  端正学风  《历史研究》  古籍整理  《目录》  日记  匡谬  光日 
描述:匡谬辨诬,端正学风:高纪春对我《司马光日记校注》的批评
西方影坛见闻录-著名导演谢飞本报记者徐春发问
作者:暂无 来源:文汇报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西方影坛见闻录-著名导演谢飞本报记者徐春发问
《評战犯求和》《司馬諫議书》《唐且不辱使命》試教紀要
作者:張瑞松  来源:人民教育 年份:196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求和  思想内容  蒋介石  学生  战犯  王安石  国民党  时代背景  写法  文章 
描述:最近,人民敎育出版社部分編輯同志曾到北京市几所学校进行試敎、这里把一部分試敎的心得和体会发表出来,供敎师同志們参考我們希望广大敎师同志,都来研究和总結課堂敎学的經驗,并写出来寄給我們。
匡谬辨诬 端正学风——高纪春对《司马光日记校注》的批评
作者:李裕民  来源:历史研究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日录》  王安石  《宋史》  司马光  端正学风  古籍整理与研究  日记  匡谬  大理寺  光日 
描述:匡谬辨诬 端正学风——高纪春对《司马光日记校注》的批评
再谈角厮罗家族世系的几个问题——顾吉辰同志
作者:汤开建  来源:青海社会科学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家族世系  西域  曾巩  《隆平集》  再谈  河湟  高昌  《宋史》  条材  堂兄弟 
描述: 拙稿《角厮罗家族世系考述》(简称《考述》)发表以后,引起了一些治西北史或藏族史的同志的注意,特别是顾吉辰同志就角厮罗家族世系中的一些问题撰专文与笔者商榷。(见《青海社会科学》八三年第一期《就角厮罗家族世系的一些问题与汤开建同志商榷》,简称《商榷》)拜读之后,获益非浅,谨致谢意。
再论《紫箫记》未成与政治纠纷无关——邓长风同志的批评
作者:徐朔方  来源:浙江学刊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张居正  再论  太常寺  政治  王世懋  南京  汤显祖  批评  玉合记  纠纷 
描述:。当时汤显祖任南京太常博士,是王的下级。那时张居正去世已久,“部长吏”之所以要“抑止(《紫箫
辞情委婉 文笔犀利——读王安石的《司马谏议书》
作者:胡永在  来源: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司马谏议书  司马光  委婉  宰相  中书门下  参知政事  抚州市  江西省  神宗 
描述: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北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中进士,其后曾在江浙一带做过多年的地方官。神宗时,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又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也是宰相,神宗改官制
连加12次应是13个加数相加——胡化安同志
作者:刘乾坤  来源:湖南教育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加数  相加  次数  胡化  加法  理解  珠算  出现  夏用  解答 
描述:“924+924+924+……+924”,连加12次,是12个924相加呢,还是13个924相加呢?我认为是13个924相加。其理如次: 一、“连加12次”指的是加的次数,而不是指加数出现的次数,所以不应理解为12个加数相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