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北宋学术一元化暗流与实用文学观——以古文家为中心
作者:方笑一  来源: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柳开  “一道德”  石介  王安石  学术  文学观念  孙复  古文家  北宋  孔子 
描述:北宋学术一元化暗流与实用文学观——以古文家为中心
《论语》漫论
作者:张涤云  来源:运城师专学报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论语》  孔子  《鲁论》  《齐论》  今本  冉有  季氏  《礼记》  子路  二十篇 
描述:派系之分,许多儒家的经典,如《礼记》、《中庸》,都彼此有些矛盾与参差。经汉、宋到清,到“五四”,对孔子和儒家思想,一直展开了两条道路的斗争,各
行年七十
作者:黄培需  来源:三月风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致仕  黄金  孔子  古人  信陵君  孟尝君  安南  戴复古  曹操诗 
描述: 进人马年,我已进入70岁高龄,古人说,人生七十古来稀,能活到这个份上,也知足了。 其实,70岁也是人生的黄金阶段。此时,父母早已故去,儿女们也已长大成人,摆脱了上养老下养小的生活重担;由于不断地加薪,口袋里的钱也越来越多,不再
古代的姓氏名号
作者:张代会  来源:语文世界(初中版)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姓氏名号  氏族社会  同姓不婚  上古时期  《游褒禅山记》  “中庸”思想  孔子  《史记》  《庄子》 
描述:黄帝氏族,姬姓;炎帝氏族,姜姓;少日皋氏族,嬴姓;太日皋氏族,风姓。氏族社会中,原本存在许多不同的氏族。“百姓”这个词,最早很可能就是指众多的氏族。第二,姓有别婚姻的作用,即同姓不婚,实质就是同一氏族内部的人不得通婚。古语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古人已经知道近血缘婚姻对后代遗传不利,因此,同姓不婚。第三,姓是区分阶级地位的一个标志。氏族社会中,同氏族的成员平等享有氏族内部的各种权利。到了奴隶社会,“百姓”指的是贵族,而奴隶是没有姓的。如《左传》中的灵辄,《庄子》中的庖丁、匠石等,都是有名无姓。氏在我国上古时期已有,它和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根据古书记载可以看出:姓是旧的族号,氏是后来子孙繁衍,各个分支特有的称号。例如:姬是周人的姓,姓姬的下面又分申氏、吕氏、许氏、
一个伟大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所形成的优异心态
作者:沈星棣  来源: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治道  传统文化  二十年  儒家学说  左传  孔子  春秋战国  王安石  政治  管仲 
描述:发现,正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经过数千年来的沉淀与积累,形成了支撑这个文明古国的优异心态,那才是主流。
章学诚“方志为外史所领”说发疑
作者:崔富章  来源:晋阳学刊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章学诚  春秋战国  方志  外史  左传  宝书  国史  周礼  孔子  史记 
描述:国史于是取裁,方将如《春秋》之必资百国宝书也,又何可忽哉?”(《方志立三书议》)又云:“惟念方志为外史所领,义备国史取裁,犹《春秋》之必资百同宝书也。”(《为毕制府拟湖北通志序》)
“朋”字该作何解
作者:任麟卿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郑玄注  教师教学用书  《论语》  孔子  宋翔凤  《诗》  《周礼  《书》  《礼》  朋友 
描述:《〈论语〉六则》中“有朋自远方来”的“朋”字,《教师教学用书》释为:“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笔者对此释义稍有歧见,作粗浅证释如下。“朋”指是“同门”。《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郑玄注:“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周礼·地官·大司徒》:“五曰联朋...
赋、比、兴的几组相关概念
作者:刘怀荣  来源:贵州文史丛刊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比”  “诗教”  “兴”  《诗》  赋诗言志  伦理功能  孔子  实践形态  《诗经》  《周礼》 
描述:赋、比、兴的几组相关概念
关于阳明学者所谓的异端
作者:松川健二 陈涤  来源: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异端  阳明学  王守仁  陆九渊  诸子百家  百姓日用  孔子  论语  《传习录》  相对主义 
描述:谓:“攻,治也。善道有统,故殊途而同归,异端不同归也。”何氏只说了这些,对于善道、异端未作具体说明。到了皇侃。邢 两疏,则把善道疏解为与儒家经典相合,而与非儒家相异的观点。首先皇侃的《义疏》谓:此章禁
试论中国传统伦理观的特征
作者:陈望衡  来源: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孔子  中国传统伦理  孟子  论语  宗法观念  孝道  准宗教  梁惠王  陆九渊  仁政 
描述:中国传统伦理观有四个特征: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观念、与政治一体的统治原则、准宗教的绝对律令、实用理性的做人之道;中国传统伦理观既是我们创建新伦理观的思想基础,又是阻碍我们前进的精神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