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171)
报纸(383)
图书(66)
学位论文(26)
会议论文(14)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210)
地方文献 (329)
地方风物 (53)
宗教集要 (20)
红色文化 (18)
才乡教育 (18)
非遗保护 (11)
文化溯源 (1)
按年份分组
2014(212)
2013(66)
2011(135)
2010(132)
2009(108)
2007(72)
2006(49)
2001(40)
1998(35)
1979(11)
按来源分组
戏曲研究(9)
剧作家(4)
京华时报(3)
社会科学杂志(1)
长河晨刊(1)
小学教学设计(1)
青春(1)
健康必读(1)
张家界日报(1)
大众日报(1)
铸今 张铭荣昆剧表演艺术传承专场
作者:祖忠人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表演艺术  昆剧  下山  连环  苏州  探子 
描述:铸今 张铭荣昆剧表演艺术传承专场
歌词中的“词”的运用技巧:从陈道斌的歌词《茶》说起
作者:玉镯儿  来源:词刊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唐诗宋词  兵马俑  通俗歌曲  运用技巧  采茶歌  古寺  作者  灵犀  伊犁  空间 
描述:茶,自古就是我国待客的必备之物,有朋自远方来,一杯香茗,秉烛夜话,何等快事。民歌俚曲常有采茶歌,而通俗歌曲里唱到茶,我还是第一次听,而况又写得这样字字珠玑,我不禁击节赞叹,大为倾倒。
选文与论文:从《涵芬楼今文钞》到《涵芬楼文谈》
作者:慈波  来源:社会科学研究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涵芬楼今文钞》  《涵芬楼文谈》  文章学  吴曾祺 
描述:其对文体规范的阐发也得益于文钞中大量的文章实例。通过这一方式,吴曾祺完成了由文选到文论的转化。从理论构架而言,文谈取法《文心雕龙》处为多,其章节设置亦与之相类;而具体观点方面,多得益于桐城传统,体现了以古文为论述中心的文章学见解。
吴曾祺《涵芬楼文谈》之“求从今”说
作者:韩李茁  来源: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吴曾祺  《涵芬楼文谈》  "求从今"说 
描述:吴曾祺提出的“求从今”说贯穿《涵芬楼文谈》全书,探讨此理论对前代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以及提出的缘由,并从全书系统地提炼归纳实践“求从今”说的具体方法,旨在探求吴氏“求从今”说的精髓及其所
从周亮工《赖堂集》自改原作现象探析其仕清心态
作者:黄治国  来源: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周亮工《赖堂集》中存在着不少自改原作现象,分析这些现象,进而统观其诗歌创作,可以看出,周亮工入清后虽不无依恋故国之情,但又积极地向新朝靠拢,呈现出渴望融入且极为谨慎的心态。在由明入清的贰臣群体中
《紫箫》、《紫钗》散出选萃论略
作者:吴敢  来源:昆明学院学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紫箫  紫箫  紫钗  紫钗  散出  散出  选萃  选萃 
描述:《紫箫》、《紫钗》散出选萃情况表明:万历时期所选戏曲散出,与剧本原本出入不大(尤其是出目),而乾隆时期所定折子戏,大多与原本相去甚远(尤其是道白);万历时期是要把剧本中的精萃散出挑选出来,乾隆
《邯郸》《南柯》散出选萃论略
作者:吴敢  来源:文化遗产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邯郸  《邯郸  《南柯  《南柯  散出  散出  选萃  选萃  规律  规律 
描述:在《邯郸》《南柯》散出选萃汇录基础之上,分别对《邯郸》《南柯》具体选录情况逐一作出分析,从中探讨其散出选萃的规律,并进而讨论明清两代折子戏选萃的不同。
关于《南柯》与《邯郸》传播情况的研究综述
作者:毛宜敬  来源:大观周刊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邯郸  邯郸  综述  综述  传播  传播  艺术成就  艺术成就  发展史  发展史  戏剧  戏剧 
描述:》的演出记录有24则,《邯郸》记录的资料有33则,《南柯》则只有10条。再看《牡丹亭》的有关文献资料:记载《牡丹亭》的改编资料有25则,记载它被搬演的文献资料有110则,比其他三梦的文献资料总和
《蜀中广》引《太平寰宇》考辨
作者:邓星亮 王斌  来源:求索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蜀中广  《蜀中广  《太平寰宇  《太平寰宇  文献考辨  文献考辨 
描述:寰宇》整理本之疏误,又可彰显《蜀中广》之巨大文献价值。
《南柯》与《昙花》“女性升仙”模式之比较
作者:檀雨桐  来源:北方文学(下旬刊)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南柯  《昙花  “女性升仙” 
描述:《南柯》与《昙花》都是明代末期富有宗教色彩的传奇作品,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本文主要针对二者在“女性升仙”模式的创作上进行分析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