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万艳同悲奈何天:、林黛玉比较谈片
作者:陈清芳  来源:福建学刊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林黛玉  牡丹亭  《西厢记》  封建礼教  艺术典型  崔莺莺  古典名著  《红楼梦》  评论家 
描述: 和林黛玉,分别为我国古典名著《牡丹亭》和《红楼梦》中的女主角。作为反抗封建礼教、追求幸福爱情的成功典型,几百年来,她们与《西厢记》中的崔莺莺鼎足而三,始终保持着不衰的艺术魁力,赢得了广大读者
崔莺莺、和王娇娘之爱情观及文化意义
作者:周潇 刘畅  来源: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西厢记》  牡丹亭  《娇红记》  爱情观 
描述:进步的文化意义。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崔莺莺、形象解读
作者:张悦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崔莺莺  牡丹亭  《西厢记》  人物形象  长亭送别  女性自我  中国古代  生命点  戏曲 
描述: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崔莺莺、形象解读
灵与肉契合中异化的救赎——性别批评中的形象再解读
作者:罗昔明  来源: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性别  生命本真  牡丹亭  爱情  男权体制 
描述:作者从社会性别和社会伦理结构的层面,已初步呈现出女性争取人性自由的自我意识觉醒。
试论崔莺莺、、杨玉环之爱情意义
作者:张玉娟  来源: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西厢记》  牡丹亭  《长生殿》  爱情价值  女性  自我意识 
描述:的。她们对传统封建伦理纲常观念发出了强有力的冲击,体现了男权社会中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是女性个人意识觉醒的反映,这是她们爱情意义之所在。
崔莺莺、、森黛玉三女性的对比认识
作者:陈慧芬 张永波  来源:现代语文(高中读写版)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崔莺莺    林黛玉  第四册  《西厢记》  牡丹亭  《红楼梦》  人物形象  高中  语文  阅读指导  对比阅读 
描述:崔莺莺、、森黛玉三女性的对比认识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崔莺莺、形象解读
作者:张悦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崔莺莺    女性自我  曲家  风骨  《西厢记》  牡丹亭  《长亭送别》  《闺塾》  学生 
描述:能穿越时空,经过岁月的淘洗而留存下来的只有精神之美。
非梦不足表其情,非梦不足达其意:释“梦”重论
作者:郭海鹰  来源:韶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牡丹亭    人性  封建专制 
描述:通过以"梦"为重要手段塑造的艺术形象,是作者对于"情"的具有哲学意味的理解的具体表现,也是作者伟大和渺小相结合的思想特质的具体体现。
因情成梦超死生:“情”“理”对立人生观的启示
作者:郑苏淮  来源:南昌高专学报(综合版)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牡丹亭  “情”“理”“法” 
描述:”与“理”、“法”的矛盾,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体现了汤显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时代的一种超越性思考。在他的思考中既体现了他的先进性也体现了他的局限性。
同中见异,异中有同-试比较朱丽叶与的形象
作者:余三定  来源:岳阳师专学报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罗密欧与朱丽叶  异中有同  同中见异  女主人公  莎士比亚  古典戏剧  汤显祖  爱情  形象 
描述:、幸福的天伦,人们寻找、追求“情”就是为了寻找、追求美好和幸福,然而,为情而死,不是走到了美好和幸福的反面吗?尽管如此,她们还是要去追寻,她们宁